-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言意之辩新论
道在生活系列講座
言意之辯新論
主講:劉桂標
題解
—本講的緣起:
/遠因—除了中國哲學本身主要問題外(主要是儒釋道哲學的問題),對中國哲學方法論一直有興趣探究
\近因—與李天命先生及其思考網的一些語理分析個例的爭論
-首先對題目中的關鍵語詞作釋:
/言-語言
\意-意義
—言意問題可說是語言與意義的關係問題。這類問題,以現代學術語言來說,主要涉及語言哲學、知識論及方法論等問題。本講側重講方法論問題。
-在中國哲學,最初是由先秦名家首發的名實問題,後來轉為魏晉玄學家的名理問題或言意問題。
魏晉玄學家的言意之辨及唐、牟二先生的主要詮釋
-在魏晉之前,中國學術主流俱屬言不盡意的傳統,主要說法如下:
《易繫辭傳》中孔子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孟子》言「不以辭害志」。(《孟子?萬章上》:「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老子》首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莊子.秋水》:「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魏晉玄學家大多認同「言不盡意」的主張,簡言之,即以為語言是不能將事物及其意義完全表述到。
-此主張可說是發明中國傳統哲學素有的意義,只是玄學家在講玄學時更為著重與強調。
-與此相反,西晉的歐陽建卻主張「言盡意」說,與主流之說相對立。以下,我們將兩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歐陽建及王弼作出說明及評價。
歐陽建的「言盡意」說
—其說如下:
有雷同君子問于違眾先生曰:「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至乎通才達識,鹹以為然。若夫蔣公之論眸子,鍾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為談證;而先生以為不然,何哉?」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時行焉,聖人不言而鑒識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以彰。然則名之於物,無施者也;言之於理,無為者也。而古今務于正名,聖賢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於彼,非言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稱也。欲辯其實,則殊其名,欲宣其志則立其稱。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回應,形存影附,不得相與為二矣。苟其不二,則言無不盡矣,吾故以為盡矣。」(《藝文類聚》卷十九,又《世說新語.文學篇》注。)
-他以為客觀之物和理,存在於彼,吾人之言不言,對之並無影響。說它,是如此,不說它,亦是如此。
-另外,名言對於存在雖無影響,但仍不可廢。∵名言有暢志辨物的作用。此表示名言與物理有期會對應的關係,既有此關係,則名自能盡物,言自能盡理。
—用現代語言哲學用語來說,可說是一種語言實在論(realism)的觀點。
-其說是否正確視乎其所講是何種言與意,或者說真理
/若說經驗真理-對
\若說價值真理-不對
先秦名家如公孫龍、惠施等有類似觀點。這種觀點,可引伸至知識論、方法論領域去,∴公允地說,這種觀點雖然並非中國哲學主流思想,但仍有其價值。
王弼的「言不盡意」說
-其說出處為: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是故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徵。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或者定馬於乾,案文責卦,有馬(無)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從復或值,而義(無)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周易略例.明象》)
-王弼此段文字雖針對漢儒的《易經》詮釋而發,但在原則上判明名言(語言)與意理(意義)的關係。
-自《易經》言,象與辭是構成《易經》的重要成分,自有其作用。但《易經》之象,客觀地說,明是卦爻之圖象;主觀地說,明是取象、象徵之意。而卦爻之圖亦是象徵事變之幾,取象則是象徵心中所得之意。
-「立象與盡意」,即立以明幾與理。此則象自有其啟發與指點的作用,此即所謂「盡」。辭是說明象者,亦自有其啟發與指點作用,即助象以指點幾與理,此即「繫辭焉以盡言」。
→言與象皆有啟發與指點的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建筑工程图集 11SG814: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pdf VIP
- 电商平台客户投诉处理协调配合措施.docx VIP
- 快速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PPT课件.ppt VIP
- 标准图集-新型城镇化-智能灯杆.pdf VIP
- 11SG814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图集.docx VIP
- 2024年11月江苏苏州市中医医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招聘编外人员笔试笔试历年专业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 .doc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doc VIP
- 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企业标准.doc VIP
-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docx VIP
- 电商平台纠纷处理与客服投诉管理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