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者至上,永恒追求
编者按:时光知味,岁月沉香。《长江蔬菜》历尽三十年风雨,一路荆棘丛生,却是一路高歌猛进,始终初心不改,顺势而为,书写了坎坷而又硕果封存的三十年。三十年的佳酿,浓郁而甘醇;三十年的《长江蔬菜》,纸墨醇香,亦让人回味悠长,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长江蔬菜》锻造了众多辉煌,也收获了太多感动,众多编委、联办领导、产业专家、广告客户、热心作者、万千读者,与《长江蔬菜》相识,携手同行,为之倾情扶助、添薪加火,展开了一段段相知、相惜、相依的因缘,于此我们一直感念于心。与君相携,《长江蔬菜》方有此时;如今荣耀,皆为众君守望之功;望日后的岁月里,与君同行,与梦同在!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一转眼《长江蔬菜》已走过了30年。在这可喜可贺的日子里,应现任社长吴三红的热情邀约,我准备为曾奋斗过的《长江蔬菜》写点什么。坐下来静静回想,《长江蔬菜》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就如同电影一般,一幕一幕地展现眼前,心中顿时平添万千感慨。
1994年1月的一天,武汉市蔬菜办政治处处长吴怀金突然找到我,说长江蔬菜杂志社社长张顺河已到退休年龄,现已是超期服役,菜办主任杨云程提议让我接任,给我3天时间考虑。但只隔了1天,吴处长就又找到我说:“不需你考虑了,菜办党组已经决定了让你接任。”而之所以选中我,原因有三:我是学中文的,长期在秘书处工作,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我在特菜公司摸爬了2年,有从事企业经营的经验;我为人较为谦逊,有魄力。基于这3点我成为了长江蔬菜杂志社社长的最佳人选。1月下旬,武汉市蔬菜办主任杨云程、副主任毛世荣和政治处处长吴怀金一行赶在春节前将我送到了汉口复兴村――即《长江蔬菜》编辑部所在地。
危机四伏处境艰难,毅然改革
到任后,我很快投入状态,立即召集班子成员、中层骨干进行了一番交心彻谈,这才知晓《长江蔬菜》原是如此之“穷”、如此之“难”,一个杂志社没有像样的资产,办公环境简陋至极,仅有一些破桌烂椅,唯有一台电脑能撑撑脸面,还并不多用;老社长为节省开支,常常自己烧煤炉、熬浆糊、粘信封,还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迎着寒风酷暑送杂志,为此很多职工难忍困境,纷纷自谋出路,当时的《长江蔬菜》真是风雨飘摇。
既已临危受命,我便下定决心带领大伙寻找突破口以摆脱困境,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思想交锋和利益碰撞后,我们理顺了思路,统一了行动。之前杂志社为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先后创办了科技服务部、邮购部、新技术应用服务部和创意广告公司等实体,安排员工家属就业,希望以商养文、以商养刊。
但在实际经营中存在很多漏洞和潜规则,给杂志社的整体运营造成不小的负担,为此我大力改革,将几个实体部门整合经营,调换经理、裁员裁店,由此降低了成本、控制了风险,同时还重点优化邮购流程,建立规章制度,打破原有工资体系,实行同工同酬,大胆启用年青人,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经过近半年的“拨乱反正”,杂志社经营终于走上了正轨,还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内容形式大举创新,多管齐下
但这还远远不够,《长江蔬菜》当时还面临着发行量大幅下滑、广告收入徘徊不前、编辑质量明显下降的逆势,作为一社之长,我深知自身使命,为此在经营改革的同时大举杂志创新,对办刊的机构、人员、刊物等都进行重新调整与设计,为提高质量,建立了以编务会议、集体定稿、审读通报、分期责编等为核心的一批制度,还在强化编辑部的基础上,单独成立广告部、发行部,建立严格的质量目标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挂钩。
我们还通过问卷摸底、邮局查询、生产一线调查等方式,了解到本刊读者的主要构成是农民、基层乡镇推广人员、种子经销商等群体,为迎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和阅读特点,我们严格控制学术性较强的文章篇数和字数,并将专业性、技术性的表述通俗化,让农民都能看得懂、学得来。同时多选择刊登实用技术性文章,特别是操作性和可读性较强的,让读者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使《长江蔬菜》真正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致富帮手。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作者与读者的需求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投稿作者大都是从事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投稿多是为了晋升职称,因而稿件内容通常都比较“高大上”,而农民都是为了学习生产技术、解决销售问题,需要的是“品种比较”、“试验报告”等接地气的内容。为此我们严格要求编辑从组稿到审稿、从审稿到加工、从内容到广告等各环节都尽力融合二者需求,达到两方诉求的有效对接。
2012年10月,《长江蔬菜》编委联办会议合影。前排左起:名誉编委汪兴汉、毛世荣,副主编李式军教授。第二任主编刘佩瑛教授,名誉编委徐道东。联办领导小组副组长何晴之;后排左起:现任社长吴三红,第五任社长邓德红,联办单位代表何永喜、李化武。第四任社长黄登怀。联办领导成员雷正方。联办领导小组副组长程耀明。现任主编邹学校院长。副主编别之龙教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