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定风波教学方案

《定风波》晒课教学设计 提 纲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工具 结束语 教学反思 教学理念与特色分析 教学过程流程图 二零一五年元月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高一下学期 王晶) 学情分析(教材、学情、任务) 1.教材与学情.: 苏轼《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内容。这一时期,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已有相当的了解,同时对苏词特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存在一种片面的刻板化的教条式的理解现象,还不能比较具体、生动、深刻的做到知人论世,把苏轼和自己本人生活或成长还未联系起来。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以深入苏轼精神世界,对苏轼性格和形象的认识达到细化和深入的目的。 2.教学任务与形式: 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学生较不熟悉的资料信息,鼓励学生在课前尽可能多的围绕“苏轼精神世界的重要板块”主题去收集挖掘苏轼此词材料,以小组形式实现,为课堂过程中深入文本做好准备工作; 课堂上通过检验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原有单调印象,引起学生对苏轼本人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之兴趣、敬仰之情,训练学生学会分析、鉴赏词的基本能力和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放达超脱的胸襟以及良好的诗词审美趣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需要掌握“吟啸”“料峭”“蓑”“相”“向来”等词在古今词文语境中的差异,并初步达到对字面含义的流畅理解; (2)苏词小序在当时文坛的独有特点——补充说明、细化词的功用(对比法) (3)结合课前词人写此词的人生境遇,链接对词的鉴赏,从知人论世这一点进行切入;同时通过了解前人名家的点评与集说以深化理解。 2.过程目标: (1)诵读技巧:声调、平仄、重音字等常识的了解,语调与情感相生映衬的度与流畅的了解 (2)鉴赏能力:学会对词的初步分析,句句析出、整体感悟、收尾观照、线索清理、挖掘中心词.、重要意象的含义代表等文学常识的掌握。 3.情感目标: (1)对古代卓越文人生平的兴趣、及其品质的敬仰 (2)在词鉴赏的过程中, 品味苏轼乐超旷达的精神姿态,体悟其人生态度与修养,化微入细,提升自我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观点:教师给予学生明确的预习要求后,在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主要通过启发诱思,设置情境等教学方法,以精炼的课堂核心问题设计展开教学,层层推进、深入;并在学生沉浸课堂情境、深入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对苏轼本词的深层内涵的挖掘与苏轼思想境界的探析,最终以苏轼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和淡然洒脱的处世情怀来吸引学生,熏陶学生。 1.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①重点:诗句的深层意义、哲理的一步步明晰化; ②难点:将名家点评融入苏轼在此词中所呈现的精神境界。 3.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分析与设计: 1.诗词谜语导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就是大家熟知的大文豪苏东坡的自嘲之作。人常说“于小处见精神,于细节处见英雄”今天我们就通过苏轼在经历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前前后后的反应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希望达到管中窥豹之效。 2.赏析文本。 ①初步把握,整体感知。诵读感悟法 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小词,读完之后,老师示范朗读,点拨朗读过程应注意声调变化处、平仄,强调重音字,学生自由朗读琢磨两分钟再有技巧的、有气势变化的齐声朗读,加深印象;最后,听专业朗诵的音频文件,读懂小词的淡定自信旷达的感情基调 ②深入文本,奇文共欣赏。层层剥皮、打乱整合。 1).文本小序(词的层次、线索思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沙湖,又称螺蛳店《东坡志林》“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 根据这段小序,我们可以理出一个行文线索: 时间上,分为“雨前、雨中、雨后”;心理上,“我”不同于同行常人反应的心理反映、变化:“莫听、徐行、谁怕、微冷、相迎、无雨无晴”,层层深入、展示心理过程的发展;写作手法上,一句景语一句情语,一叙一议,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渲染烘托,情感逐步到位。 (背景知识:苏轼在惠州的大概经历、处境;此期苏轼思想的组成元素变化情况可在此补充、插入) 2).层层解读深入文本(鉴赏)——整体深入,体味情与味 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请尝试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鉴开篇之句,它为全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和基调? “穿”“打”是节奏感很强的字眼,充满强烈的力量感,这表明当时雨势非小;而在这种风雨来势紧急情况下,诗人一反常态“吟啸”“徐行”,“吟啸”是古时文人常有的雅趣,如王维就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诗句,在这里主要是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