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VIP

高中语文-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6册

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1通假字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通“材”。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通“源”。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座位。 见其客朱亥,俾倪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辞决而行 决,通“诀”,离别。 2古今异义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古义:引见,介绍;今义:称赞、赞许。 (此)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3词类活用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名词→动词 名词→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 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效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②同是“士为知己者死”,但在性质上也有差别,像程婴、专诸等人,仅为了某一个主子的私人利益去拼命,所反映的只是个人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嬴、朱亥与信陵君虽然也有报知遇之恩的思想,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是主奴关系,并且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共同为保卫国家而效力的。因此,较战国时期其他人物高出一筹。 ③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实词 将 径 2.之zhī (1)动词,到……去。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2)第三人称代词。 “她(们)、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师说》) 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师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4)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6)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公输》) (7)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8)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9)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