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母真分数加减运算的教学研究.docVIP

同分母真分数加减运算的教学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分母真分数加减运算的教学研究.doc

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研究 李源順* 孫德蘭**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系教授 **台北市立社子國民小學教師 李源順和孫德蘭(2005):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研究。發表於九十四年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卓越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理學院 年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九年一貫 2~3 2~3 2.5~3.75 2.5~3.75 2.7~4.05 2.7~4.05 2.8~4.2 2.8~4.2 3~4.5 彈性節數 2~4 2~4 3~6 3~6 3~6 3~6 4~6 4~6 5~7 八二年 3 3 4 4 6 6 3 4 2+(2) 本研究在整個詮釋計劃的帶領下,負責分數四則運算單元的詮釋研究。本文則是有關同分母真分數加減法的相關研究成果。 本研究分析國內外相關教育與評量文獻(NAGB, 2002; 教育部, 2000,2003; 陳竹村、林淑君和陳俊瑜,2001; 謝堅、蔣治邦和吳淑娟, 2002; Lesh, Post Behr, 1987),發現同分母真分數加減法的教學素材與評量,應著重情境結構、語意結構、運算結構等數學內容,強調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與解題性知識等數學能力的培養,以及推理、連結、溝通等數學威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設計了相關的評量活動,了解學生的概念之後,提出相關的教學實驗。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設計一個強調數學威力、數學能力的同分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案,探究這個教案的教學實驗成果,並與一般教師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的教學成效進行比較,最後提出同分母真分數的教學建議。相對於本研究目的,本研究要回答的問題如下: 本教學實驗設計的特點為何? 本教學實驗的學童在分數加減運算的數學能力上與對照組相較有何顯著差異?實驗組在數學威力的學習上又是如何? 本研究對分數加減相關教學素材、教學活動、教學評量與教學時機的建議為何?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求可以做為研究理念的文獻,發現美國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NAGB, 2002)從1996年起到2000年、2003年的數學教育成就評量,就提出數學內容(Content Strands)、數學能力圖一)。雖然它是一個評量的架構,但也適合做為教學的架構,因此,我們以此架構為基礎,做為探究同分母真分數四則運算的教學實驗理念架構。  美國NAEP的數學評量架構圖 數學威力 現今數學教育的理念是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威力(Mathematical Power),因此,美國NAEP(NAGB, 2002)在1996年之後的評量架構增列了此一向度。此一向度的內涵,在我國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暫行綱要和課程綱要(教育部,2000,2003)中也可以看到。 美國NAEP(NAGB, 2002)認為數學威力是學生有全面性的能力能結合和使用數學知識去進行探究、臆測、邏輯推理、解決非例行性的問題;能進行數學的溝通;以及能在數學脈絡之內,或其他的學科脈絡進行連結。因此,NAEP(NAGB, 2002)認為數學威力是由推理(Reasoning)、連結(Connections)和溝通(Communication)三個因子組成。依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2000)的學校數學原則與標準(Principal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Lesh, Post,&Behr,1987;Kaput,1987; Dufour-Janvier, Bednarz, Belanger, 1987; Greeno, 1987; 蔣治邦,1994)曾從不同的角度,對表徵加以區分。本研究認為表徵的應用應該著重在概念性的溝通上中,因此採用Lesh(1987)的表徵分類:實物情境、具體操作物、圖形、口語、書寫符號。如下圖二 Lesh(1987)的表徵分類 Lesh(1987)的表徵分類可以讓學生經由實物情境、具體操作物、圖形等具體情境與人溝通分數加減法的概念性知識,再慢慢抽象化為口語、書寫符號等表徵。我國課程暫行綱要的編輯學者們(教育部,2000)認為實物情境與具體物操作適合低年級學生,當學生進入高年級以後已可以經由圖形表徵進行學習。本研究認為簡單的圖形表徵應可從三年級起開始學習使用,至高年級學生即可熟練的使用各種圖形表徵,例如數線表徵。 從學者們(教育部,2000,2003; 謝堅、蔣治邦和吳淑娟, 2002)的分析發現,在上述內容物與情境結構之上,對分數概念的口語、書寫符號等表徵可以區分為三種,以盒蛋糕為例,可以從部份/全體的觀點說成「把一盒蛋糕平分成4份,其中的3份」,可以從單位分數計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