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固体表面化学
在相互作用的位能线上,H2分子获得解离能DH-H,解离成H原子,处于c‘的位置。 随着H原子向Ni表面靠近,位能不断下降,达到b点,这是化学吸附的稳定状态。 H2在金属镍表面发生化学吸附 Ni和H之间的距离等于两者的原子半径之和。 能量gb是放出的化学吸附热Qc,这相当于两者之间形成化学键的键能。 随着H原子进一步向Ni表面靠近,由于核间斥力,位能沿bc线迅速上升。 小结: 化学吸附的特点: 吸附力是由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之间产生的化学键力,一般较强。 吸附热较高,接近于化学反应热,一般在 40kJ/mol 以上。 3. 吸附有选择性,固体表面的活性位只吸附与之可 发生反应的气体分子,如酸位吸附碱性分子,反之亦然。 4. 吸附很稳定,一旦吸附,就不易解吸。 5.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7. 吸附需要活化能,温度升高,吸附和解吸速率加快。 总之:化学吸附相当与吸附剂表面分子与吸附质分子发生了化学反应,在红外、紫外-可见光谱中会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带。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的本质差别在于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的作用力性质的不同。 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化学吸附的本质是固体表面与被吸附物之间形成了化学键。 对于那些具有相当大的偶极矩或极化率的分子,它们在表面上的吸附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 通过吸收光谱可以直接证实和区分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状态。 如果在光谱的紫外、可见或红外区出现有新的不同于原来气体分子的特征吸收带,这就表明发生了化学吸附,而物理吸附的存在只能使被吸附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发生位移或改变强度,而不会产生新的吸收带。 二、表面化学键与表面酸、碱 外来物质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取决于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电性质。 对于表面的化学性质来说,外来物质的能级和外来反应物与所研究的固体表面的成键状况是两种主要的影响因素。 外来粒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形成离子键为主的离子吸附; 2、以共价键吸附外来粒子; 3、外来粒子在固体表面上相互作用,并形成另一种新相。 1、以形成离子键为主的离子吸附 如图(a)中所示的离子吸附所形成的O2-。 2、以共价键吸附外来粒子 此时,没有电子从固体能带中转移出来,只是吸附粒子与固体的一个或几个表面原子间的化学结合。这种吸附可以发生在有“悬空键”的表面上,如图(b)中氧吸附在锗表面,与表面原子形成定域双键。 3、外来粒子在固体表面上相互作用,并形成 另一种新相 例如金属表面的氧化 什么是酸?什么是碱? ? 酸碱电离理论 ? 酸碱质子理论 ? 酸碱电子理论 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英国R.玻意耳。法国A.L.拉瓦锡又提出氧是所有酸中普遍存在的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英国H.戴维以盐酸中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看法是错误的,戴维认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这个概念带有片面性,因为很多有机化合物和氨都含有氢,但并不是酸。德国J.von李比希弥补了戴维的不足,为酸和碱下了更科学的定义:“所有的酸都是氢的化合物,但其中的氢必须是能够很容易地被金属所置换的。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但他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酸强,有的酸弱。这一问题为瑞典S.A.阿伦尼乌斯解决。 阿伦尼乌斯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是一种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会离解,能离解出氢离子的物质是酸;能离解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是碱。” 酸碱电离理论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局限于水溶液中。1923年,Bronsted提出酸碱质子理论,Lewis提出酸碱电子理论,深刻揭露了酸碱的本质,弥补了电离理论的不足。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也遇到一些难题,如:①在没有水存在时,也能发生酸碱反应,例如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但这些物质都未电离。②将氯化铵溶于液氨中,溶液即具有酸的特性,能与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能使指示剂变色,但氯化铵在液氨这种非水溶剂中并未电离出氢离子。③碳酸钠在水溶液中并不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但它却是一种碱。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使酸碱概念脱离溶剂(包括水和其他非水溶剂)而独立存在。其次酸碱概念不能脱离化学反应而孤立存在,酸和碱是相互依存的,而且都具有相对性。解决这些难题的是丹麦J.N.布仑斯惕和英国T.M.劳里,他们于1923年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的质子理论?(?Bronsted?理论?) 酸碱的定义:? 在反应中给出质子的物质(无论它是分子、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数字信号处理[第四章_快速傅里叶变换(FFT)].ppt
- 第一讲 认识网络.ppt
- 第一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ppt
- 第一讲、与函数概念有关的问题.pptx
- 第一讲可编程逻辑器件结构.pptx
- 第一讲PS基础知识.ppt
- 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ppt
- 第一讲绪论运筹1回顾.ppt
- 第一课4我们的心一起跳f.ppt
- 第一课《电和磁》PPT课件.ppt
-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docx
- 专项:阅读理解50篇 七年级英语下册查漏补缺(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市质检(三模)英语试题(含解析,含听力).docx
- 江苏省昆山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卷(含答案).docx
- 2025内蒙古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高校毕业生招聘12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报告及自评报告.ppt
- 爆破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解读.pptx
- 新环境保护法及环保管理.ppt
-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3章 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