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揭密文王伐密须遗址.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密文王伐密须遗址——灵台! ————我的家乡 灵台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县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随处可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际建立古密须国、密国,史有文王伐密筑“灵台”的记载。灵台县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历史。 笔者自小生于灵台古城内,那时年纪小,不知道灵台是何意。上了小学读书才知道,原来鲁迅先生早有“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传世佳作。至于家乡为什么叫灵台一说那时也是似懂非懂,有的家乡的老人也说不出所以然。再往后,上了中学,喜欢上了历史,才知道原来当初周文王伐密须后曾在县城内修筑“古灵台”用于祭祀,这才明白为什么现在要叫“灵台县”了。 “灵台” 小的时候“灵台”还是一座无人理睬的废墟,断壁残垣,随处可见人们丢弃的垃圾。直到十几岁时县政府才开始修缮“灵台”用做观光之地。 说起“灵台”遗迹旁的“碑林”,到现在都后怕不已,当年不懂事,有一次跑到“灵台”下游玩,看到两旁墙上嵌入的石碑,不禁玩兴大发。那年头正流行看金庸的小说,我们几个人就在石碑旁打闹,不知道是谁先把手在石头柱子上抹了一下,因为柱子上涂有红的和绿的涂料。再加上碑林在白墙上,我们一掌一个手印,没多大功夫满墙就是我们拍的“降龙十八掌”了。不过乐极生悲的话不是瞎说的,果然有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楼上喊我们让我们站住,这下慌了,我们没有商量就掉头跑,结果最后的几个人被逮了,那人一脸怒气朝我们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在这撒野,今天不把你们提学校里见老师不罢休!当时那个怕呀,人们都说小孩子不怕家长怕老师这话我到现在都坚信,一听叫老师我们都软了,就差给那人跪下求饶了,好说歹说最后还是没逃脱厄运——叫家长。结果是我们几个人的家长把那面墙给人家刷了一遍。星期一到校,我们还以为要在全校大会上通报批评,几个人捏了一把汗,结果校长连提都没提。现在想想那时真是胆子大,也傻的可以,因为那人连我们的学校都没问…… 这就是我对“古灵台”最深的印象了,还有祭天,拜神什么的现在已都大多忘却了。 我发张小时候的“灵台”的照片先(因为我很长时间没回我的故乡了,所以没有自己照的,以前照的一些遗失了,请网友们理解) “灵台” 位于县城正中的文化馆院内。现存的“灵台”为1984年重建,1985年竣工,台通高36米。相传周文王伐密须后曾在今灵台县城祭天慰民而筑“灵台”。原“灵台”于1927年被毁,1931年重建。1966年又毁,1984年第三次重建。新建的“灵台”气势雄伟。(百度百科) 这是九几年的“灵台”吧,那时没有人修缮和看管,基本上成了乞丐和流氓的栖息地,院子里也没有像样的东西,甚至连大门都没有。背景为民房,基本上都是瓦房,因为县城里穷人多……“灵台”后的土坯墙甚至都濒临坍塌。大家可能都有疑问,为什么房子会和“灵台”一般高呢?呵呵,因为建在山脚下,这山也是一处历史遗迹——荆山。后文再详表。 然后再给大家看个2005年的“灵台”图片,大家一定会感觉到什么叫天壤之别。 这是经过修缮后的“灵台”,不过修缮后尚有许多不足,但能满足人们的游玩和观赏了,正中的两个字就是“灵台”二字,上面一个圆形的拱门里面好像供奉的是什么不为人知的遗物,我也没有进去过。 最顶层则是三尊神像,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玉皇大帝、其随从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2004年的时候我春节回家看望朋友曾登上“灵台”参拜过一回。至于为什么要塑这三尊神像,我想应该是和这里人们大多信仰道教有关吧。 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肃朝那)人,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历经东汉、魏、晋三朝。幼年丧母,境遇艰难。成年后,奋志于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屡诏不仕,专以著述为务,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史、医、哲诸领域均有建树,著述颇丰。尤以《针灸甲乙经》享誉海内外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必读书目之一,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百度百科)有人不知道灵台是何地倒可以理解,但提家乡名人皇甫谧不认识的人的确不多。 下面我就随意帖几张照片吧,因为我的确和皇甫谧没有交情…… 但是现在许多外国人都争相否认针灸是中国人发明的倒让人很闹心,我只想说明是中国人发明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别人没必要狡辩,这样会显得很无知。 记得前2006年召开皇甫谧文化节时看过祭祀典礼,下面我解说一下图片吧。 皇甫谧铜像 皇甫谧祠所在的灵台县荆山 开幕式,那天天气不是很晴朗,灵台一中的学生和社会各界在文化广场举行歌舞表演,煞是壮观。 武警进献花环 注意,上面写的是“针灸鼻祖”! 学生进献花环和祭祀品,人山人海啊,那天我差点都没从山上挤上去。 背影。 半山上的文化大鼎! 皇甫谧祠堂里面的石头塑像,里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