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第三课指喻 国学常识 一、寓言 二、宋濂、方孝孺比较 作者 .doc

第三册第三课指喻 国学常识 一、寓言 二、宋濂、方孝孺比较 作者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册第三课指喻 国学常识 一、寓言 二、宋濂、方孝孺比较 作者

第三冊 第三課 指喻 國學常識 2 一、寓言 2 二、宋濂、方孝孺比較 2 作者面面觀 3 一、生平簡介 3 二、文學成就 5 三、方孝孺的雜誡 5 段落大意 6 注釋補充資料 6 形音義彙整 7 一、義近詞語 7 二、同義成語 7 三、一字多義 7 四、形似字比較 8 五、和「防微杜漸」有關的名言 8 六、和「人體器官」有關的成語 9 修辭纂要 10 一、排比 10 二、層遞 10 三、映襯 10 四、設問 10 五、借代 10 六、引用 10 延伸閱讀 11 一、深慮論  方孝孺 11 二、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脩 12 三、蚊對  方孝孺 13 四、扁鵲倉公列傳  司馬遷 15 考題觀摩 15 國學常識 一、寓言 定義:通常作者在本意不便明說,或為求說得具體明白的情況下,往往借用故事來寄託諷刺之意。 篇 名 出 處 主 旨 內 容 庖丁解牛 莊子 (養生主) 說明養身之道與處世哲學。 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而自述游刃之方。 濠梁之辯 莊子(秋水) 說明人若返真,即可與天地萬物相通。 述莊子與惠施辯論「知魚之樂」。 司馬季主 論卜 劉基誠意伯文集 說明盛衰禍福間各有其因果關係,勸世人不可迷信命運,輕忽自身的反省與作為。 假託東陵侯與司馬季主的問答以明意。 指喻 方孝孺遜志齋集 說明防微杜漸的重要,推演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借指病喻國政,由鄭仲辨發病、求醫、用藥的經過以明意。 雖自言不敢謀國,其實謀國之意極為懇切。 騾說 劉大櫆海峰全集 說明為人處事不可蔽於一端,以免是非難明,而應該然則然,不然則不然,有為有守,進退有方。 藉騾的習性喻說人事。 二、宋濂、方孝孺比較 宋濂 方孝孺 字 景濂 希直、希古 諡號 文憲 文正 關係 師 生 世稱 潛溪先生 正學先生 文風 雍容典雅 說理明透 際遇 明朝禮樂制度多出其手。因長孫犯法,流放病逝。 受知惠王,國政咨之。拒為燕王草詔,不屈而死 著作 宋文憲公全集、元史(總修) 遜志齋集 作者面面觀 一、生平簡介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今浙江省 寧波市)人,生於元順帝 至正十七年(西元一三五七年),卒於明惠帝 建文四年(西元一四○二年)。享年四十六歲,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南明福王時追謚文正。 (一)父親因「空印案」被冤殺   父親方克勤是明太祖 洪武年間的官吏,侍母至孝,為躲避兵禍,曾背著母親逃入深山中,雙足流血。方克勤任濟寧知府時(西元一三七○年),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後來被屬下誣告,被貶到江浦做勞役的工作。最後因「空印案」牽連被殺。   「空印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西元一三八二年)。明朝有很多地方官吏,在空白的公文紙蓋了印,交屬吏帶到京城備用。在報銷時如果遇到不准核銷的項目,在京城的屬吏可以隨即補文申報,這是沿用了許久的慣例。這種辦法被朱元璋發現,他以為是集體貪汙舞弊,把案內主掌官印的地方官全部斬首,方克勤也因此被冤殺。方孝孺當時二十五歲,他把父親安葬回鄉,一路上相當的哀慟。 (二)自幼聰穎,勤奮好學   方孝孺自幼聰敏,風神秀發,目光如月,雙眉黛青,相貌十分俊秀。出生時,雙瞳炯炯如電,五、六歲時就好學不已,每天讀書約一寸的厚度。六歲時,母親林氏病逝,他哀毀如成人,連路人見了,也都為之揮淚。十幾歲時,便能寫出類似韓愈文風的古文,因此鄉人稱他為「小韓子」。 (三)師事宋濂   洪武九年,方孝孺十九歲,他以文章謁見太史公宋濂,宋濂對他的文才十分欣賞,讚嘆說︰「喧啾百鳥中,見此孤鳳凰之喜。」與之暢談三小時之久,在座的名流前輩都自嘆弗如。他在宋濂門下六年,不論是學問或文章都突飛猛進。 (四)明太祖兩次召見,不忍輕用   洪武十六年,吳沈、揭樞將方孝孺推荐給明太祖,太祖問揭樞說︰「方孝孺孰與汝?」揭樞回答︰「十倍於臣。」太祖很欣賞他舉止端莊,但此時太祖欲加強法治,而孝孺志存教化,非重用之時,於是便對皇太孫朱允炆說︰「方孝孺是個正直之士,將來可以輔佐你。」而後很禮貌的遣送他回去,以待將來大用。   當時天下初定,民間經濟蕭條,他父親死後,家中經濟更加困頓。洪武二十年,方孝孺竟然窮到絕糧,但是他態度豁達地說︰「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 洪武二十五年,又蒙太祖召見,時年三十五歲,太祖知道方孝孺志存教化,而朝廷用他的時機仍然不對,於是任命他為漢中教授,每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朱椿,明太祖第十一子)聽到他的賢名,就聘請他當世子師,十分的禮遇他,並以他「學之正,志之篤」而將他的書齋題名為「正學」。 按:「三旬九食」出自晉朝 陶淵明擬古的「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是說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頓飯,十年才能換一頂帽子,形容家境貧困。 (五)方孝孺殉國,被誅十族   明惠帝即位後,便召方孝孺入朝,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