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口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 七年级《口技》课件

自学指导一:(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注意停顿。 2、学生练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的准确。 3、请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纠错。 4、全班大声齐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自学指导二: 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对照书下注释,准确、完整地翻译课文。圈画出疑难处,全班共同解决。(7分钟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当堂训练:(7分钟) 1、一词多义 2、解释红色的字词 有善口技者   少顷  3、填空 ★作者林嗣环,字( ),( )(朝代)顺治年间进士。 ★本文选自( ), 此书是清代的( )编选的( ) 当堂检测:(5分钟) 1、解释红色的字词 群响毕绝 未几 不能指其一端 几欲先走 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1、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 预习问题二 1.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 2.口技表演精彩吗?从哪可以看出来?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口技者善口技呢? 作业 1.背诵全文 第二部分: 第五段呼应开头,再次列数道具,有什么作用? 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声响的 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 不是借助于外物。再次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第三部分: 问题探究: 一、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1、“遥闻深巷中犬吠。”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而这犬吠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以这些声音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这两句都是以动写静,静更静。 问题探究: 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不是正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二、找出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说说其作用。 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起群乱。 正面描写:艺人表演的三个场面: 作用:直接地表现艺人的高超技艺。 作用: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侧面描写: 1开头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待。 2表演过程中观众神情举止的反应。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最精彩的表演= 最复杂的内容 最简单的道具 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张 ﹍﹍,两三件﹍ ﹍﹍ ﹍ ,四 方﹍﹍ ﹍﹍ ,听得五﹍﹍ ﹍﹍ ﹍﹍六 ﹍﹍ ﹍﹍ ﹍﹍ ,心里七﹍﹍八﹍﹍ , 好似九﹍ ﹍﹍ ﹍﹍ ﹍ ,真乃十﹍﹍ ﹍﹍ ﹍﹍ 。 口 道具 宾客 体投地 神无主 上 下 死一生 全十美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一场口技表演。作者通过表演者以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的模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画面的叙述、描写,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分析下面几段文字,判断哪些属于 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1、“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 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 说罢,他一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 ) 正面描写 四、延伸拓展 * * 口技 林嗣环 吉林桦甸 金沙中学 杜佳音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 3 .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作家作品: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检查预习情况: 本文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