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必须抓住采分点
文言文翻译必须抓住采分点从高考评卷和平时测试可知,“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考生失分比较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生只求翻译文句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高考评卷的得分点。在此,结合今年和往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谈谈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抓住“采分点”。具体方法有:
一、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感情色彩等发生了变化,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翻译时不能想当然地以“今”释“古”。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7题第(1)小题:“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句中的“咸”,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指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此句中的“咸”是古义。《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是全、都的意思,用的是古义。若以今义释“咸”,那么翻译必然出错。
1. 借助熟记之词的古义,确认词义
阅读文言文,要加强古今异义词的积累,要在记忆上狠下工夫。一是对每一篇文言篇目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进行重点记忆;二是对教材中所有文言文篇目中的实词进行归纳整理,强化记忆。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亲戚”,古义是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则是指旁系亲属。
2. 借助成语中的古义,推断词义
成语当中有些词语保留了古代的意义,如“奔走如市”、“不胫而走”中的“走”字都保留了它在文言文中“跑”的意义。解题时,利用这类保留了古义的成语,可以推知在具体的语句中某一个词的古义。如解答2011年高考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中的“走”,就很容易了。
3. 借助具体语境,判断词义
“词不离句”,是解释词语的一个原则。即解释词语应当将其放在句、段、篇的具体语境中来考虑,注意要解释的词语与相关词、句、段的关系。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文言文翻译第(2)小题:“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句中的“歉”,如果按“歉意”、“道歉”、“丰歉”等今义理解,在句中就讲不通了,因为全句的意思是,将许君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君不会比他们逊色。由此可以推知,“歉”应是“欠缺”之意。
二、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的含义十分丰富,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但是,多义词用在句子中,它的含义只有一个,也只能是一个。因此,必须根据具体语境,正确解读它的含义。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第(3)小题:“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句中的的“已”怎样理解呢?因为“已”有以下五个义项:①止,罢了,如:学不可以已。②表示过去,已经。如:事已至此。③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如:已忽不见。④太,过,如:不为已甚。⑤古同“以”。根据具体语境,应理解为“后来”为宜。是由于后来生病了,才使得他“未竟其施”。
1. 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 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意义。如“练”,即白色的丝织品绢。“从”,一人随从一人貌,表示相从的意思,是“从”字的本义。
(2) 引申义,指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如“深”,其本义为水名,古称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为“深水”。由本义又引申为“距离大”,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中的“深”。还引申为“深厚、亲密”,如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中的“深”。
(3) 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词义。如“走狗”的本义是猎犬。如《战国策·齐策四》:“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而比喻义则为“受人豢养的帮凶”。如《聊斋志异·田七郎》“操杖隶皆绅家走狗”中的“走狗”。
2. 分析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些词语的意义完全可以通过对字形特征的分析进而推断出它们的意义。如《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策”,从“竹”,字义与竹条有关,据此可推断“策”义为“(竹质)马鞭”。《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系木制船具,“樯”也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推断“樯”也是木制船具;联系全句,便可推断“樯橹”即战船。本句运用了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手法。
3. 根据字音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推测,进而确认其义。如苏轼《教战守策》“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全句意思是: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百姓却每天以闲逸快乐为安。
4. 凭借词性推断词义
根据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