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理第1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生理 第二阶段: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 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动作电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图形,似山峰般,称为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细胞生理 第三阶段:后电位的形成: 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Na+-K+-ATP酶)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了负后和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第一章 细胞生理(Cell Physiology)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细胞膜的信号转导系统 动作电位示意图 峰电位 反极化 超射 复极化 下降支 上升支 去极化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刺激 极化状态 反极化 状态 极化 去极化 反极化 复极化 超极化 静息电位 超射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阈电位 峰电位 “极化” “电位” 细胞生理 一切活组织在受到刺激时,都能够应答性地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应和暂时性的机能改变。 刺 激—— 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3)兴奋的引起与传导 细胞生理 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e)——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 兴 奋(Excitation)——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细胞生理 兴奋的引起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时间 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上述三种条件均达到阈值才能引起兴奋。 细胞生理 在比较不同组织的兴奋性时,采用强度-时间曲线较困难,因此,一般固定刺激时间,仅采用刺激强度大小来判断。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特性 不衰减性传导 具有不应期 1、绝对不应期: 锋电位上升支与下降支初期 特点: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2、相对不应期: 锋电位下降支的后期 特点:对阈上刺激反应。 细胞生理 兴奋性的变化 3、超常期:负后电位 特点: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 4、低常期:正后电位 特点: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细胞生理 兴奋性的变化 极化 去极化 反极化 复极化 超极化 静息电位 超射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阈电位 峰电位 “极化” “电位”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低常期 “兴奋性” 细胞生理 兴奋的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 细胞膜上任何一个部位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以沿着细胞膜向周围扩布,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导致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跨膜离子移动,实现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 (local circuit theory) 跳跃式传导 (saltatory conduction)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兴奋性的变化和传导 细胞生理复习 离子通道? 兴奋传导? *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简称AP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阀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 -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3)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4)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