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全内反射显微检测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microscopya subsurface defects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in optically transparent components.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全内反射显微检测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microscopya subsurface defects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in optically transparent components
第21卷第6期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V01.21,No.6
2009年6月 HIGHP()WERLASERANDPARTICLEBEAMS Jtin.,2009
文章编号: 1001—4322(2009)06—0835—06
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全内反射显微检测’
邓 燕, 许 乔, 柴立群, 徐建程, 石琦凯, 罗 晋
(成都精密光学工程研究中心,成都610041)
摘要: 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有效检测已成为高阈值抗激光损伤光学元件制造的迫切要求。基于全
内反射照明原理开展了全内反射显微技术检测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内反射显微技
术可有效检测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入射光偏振态和入射角度会影响元件内界面下不同深度处驻波形式照明
强度的分布,对于可见度发生明显改变的微小缺陷点能衡量出其一定的深度尺寸范围;利用显微镜精密调焦对
界面下一定深度处缺陷成像,可知缺陷点的位置深度。
关键词:亚表面缺陷;全内反射;偏振;驻波;调焦
中图分类号:0436 文献标志码:A
随着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能量的提升和不断的发展,其对于光学元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在元
件损伤机理上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光学元件磨削、抛光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亚表面缺陷是导致光学元件抗损伤
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1。4]。故而如何有效地检测和评估光学元件不同深度尺寸、形貌特征的亚表面缺陷,
从而指导元件加工,有效控制各个工序环节产生的亚表面缺陷已成为高阈值抗激光损伤光学元件制造的迫切
要求。目前,主要采用两类方法检测元件亚表面缺陷:一类为将亚表面缺陷直接暴露出来观察的破坏性方法,
术[7]。在实际的工程运用中,全内反射显微技术由于其方法较为简便直接,在不破环元件的前提下对一定深度
的亚表面缺陷及其分布特征进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元件亚表面缺陷的检测方法[z,7-n3。
本文在全内反射照明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TIRM技术检测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方法,利用
元件内驻波形式的相对光强分布随入射光偏振态和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根据缺陷点的可见度变化来评估该类
缺陷点的深度尺寸范围,通过不同深度缺陷点显微成像的距离差来衡量亚表面缺陷的位置深度。为进一步实
现TIRM技术对元件亚表面缺陷的定量和半定量更高精度检测奠定了技术基础。
l 理论分析
全内反射显微技术是利用光的全内反射原理,对元件表面及亚表面的缺陷散射点显微暗场成像观察。被
检元件内缺陷点散射光的可见度不仅依赖于显微视场内的照明强度和散射点的散射横截面,而且依赖于入射
照明光和散射光的偏振态C9|。由入射电场和反射电场叠加求和后求解其振幅的平方,可分别求得S偏振光和
P偏振光在介质内的相对强度分布为Ⅲ
吲2圳1+co蛾) (1)
引2-2(1_co刚cos2口 (2)
引2-2(1+co舢in2口 (3)
式中:E。为入射光场强;E,,E,。和E。分别为S偏振光、P偏振光平行于分界面的切线方向分量和垂直于界面的
法线方向分量的叠加强度;口为人射角;艿表示为
艿:掣cos口+A。f (4)
*收稿日期:2008—12—10;修订日期:2009—03—31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预研重大基金项目(2007A08001)
作者简介:邓燕(1977一)。女.助研.硕士。主要从事精密光学检测;dyanswallow2004@126.corn。
万方数据
836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柬 第21卷
式中:第一项为由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几何光程引入的相位差,A。为入射光波长,以为介质折射率,Z为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工艺偏差下基于功耗与延时的硬件木马检测有效性分析 efficiency analysis of hardware trojans detection based on power and delay under process variation.pdf
- 公园景区wl an无线覆盖解决方案.pdf
- 功放的绿色革命——数字功放的派别与发展现状.pdf
- 功率vdmos器件的研究与发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 vdmos devices.pdf
- 功能模块分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design of function-modules separated nod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pdf
- 共轭传播算子测向算法 conjugate propagator method for direction finding.pdf
- 共建共享政策及电信运营商策略探讨 infrastructur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olicies and telecom operators' strategies.pdf
- 沟槽栅低压功率mosfet的发展(上)——减小漏源通态电阻rds(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voltage trench gate power mosfets(part ⅰ)——reducing drain-source on-resistance rds(on).pdf
- 构建高可用的网络制播系统.pdf
- 共振隧穿二极管型光探测器和光调制器 photodetector and optical modulator with rtd structure.pdf
- 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限制与抑制方法 transmission limitations and corresponding resolving schemes in rof systems.pdf
- 光载无线系统中的线性化技术 linearization techniques in radio-over-fiber systems.pdf
- 光载无线信号的ocs-dpsk调制格式 ocs-dpsk modulation format for radio over fiber signals.pdf
- 光致旋转中晶体微粒厚度对旋转频率的影响 effect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crystal particle on optical rotation frequency.pdf
- 光子晶体薄板波导导模的固有损耗特性研究 intrinsic losses of guided modes in photonic crystal slab waveguides.pdf
- 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与制备 properties and fabrication of photonic crystal fiber.pdf
- 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前沿应用 development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s of femtosecond photonic crystal fiber laser technique.pdf
- 光子网格中支持并行传输的多用户按需光路共享机制研究 on-demand multi-user lightpath sharing through parallel transmission in optical grid networks.pdf
- 光子晶体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progress in the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hotonic crystals.pdf
- 光子晶体的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photonic crystals.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