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种产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社区总体营造 - 高雄应用科技
國 立 高 雄 應 用 科 技 大 學
觀 光 導 論 報 告
班 級:院觀三甲
學 號:3094236117
學 生:鄒 靜 修
指 導 老 師:李 明 聰 老師
1、觀光資源
1-1魚
1-2親水
1-3山林與溪流
1-4原住民文化及石板步道
2、觀光發展潛力
2-1有機農園
2-2原住民特色美食
2-3原住民傳統特色手工藝
2-4原住民傳統特色民宿-高腳屋
2-5串聯三地門原住民文化動態旅遊線
3、缺失檢討與改進
3-1專業人力不足
3-2缺乏不斷的創新、研發、整合
3-3策略聯盟不夠積極
3-4產品沒有行銷市場
4、永續發展策略與建議
4-1規畫自主性財源
4-2落實生態環境教育
4-3原住民自主、科學的管理組織
4-4媒體的行銷
4-5公部門的支持與補助
口社之美-屏東三地門莎卡蘭
觀光資源:
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村位於茂林國家風景區內,沿山公路(縣道185)旁,緊鄰口社溪(即莎卡蘭溪)地理位置在海拔100公尺的山腰處,總人口數為712人,居民為排灣族拉瓦爾群,,,,,,。,…」等休閒觀光資源:
魚-口社溪在民國九十年曾因一次的不肖分子毒魚事件,整個溪流魚群及生物集體死亡,造成溪流生態很大的影響,使得村民對於毒(電)魚的不法行為深深痛惡,村長隨即召開戶長會議,會中決議各戶派出一名人力,成立一支24小時義務護溪的巡守隊伍,預定以二年的時間將溪裏的魚群復育。近二年的護溪期間,社區連續四次發動村莊義務勞動,每戶派一名人力參與護溪巡守、修築護溪步道、堆沏石頭的護坡及整理平台建高腳屋等工作,漸漸的全河段魚群豐富,在口社溪的「拉卡蘭谷地」的四公尺深的水潭中已成為高身鯝魚產卵的種源庫。
親水-近年來由於社區的護溪工作,,、、、、、流經口社社區的口社溪,為高屏溪的支流,村民則以莎卡蘭溪稱之。莎卡蘭溪發源於大母母山北側,流經口社,下游與隘寮溪會合,注入高屏溪。莎卡蘭溪河水穩定,枯水期水量仍然很多,溪中主要魚類為高身魚、馬口魚、台灣石賓、何氏鰭琶等淡水魚類。其中高身魚為保育魚類,具有生態指標性,只出現於乾淨沒有污染的水域,莎卡蘭溪沿溪皆可看到高身魚翻飛亮銀的身影,說明了溪水沒有受到污染,乾淨清澈。溪邊許多植物如山柚子、鐵刀木、火筒樹,都是蝴蝶幼蟲攝食的植物,化蛹季節一到,成群的蝴蝶在圍繞舞,華麗的青帶鳳蝶、寬尾鳳蝶、色彩鮮豔的端紅蝶,讓人目不暇給。
莎卡蘭的居民幾次遷徙,都離不開莎卡蘭溪,與莎卡蘭溪的關係非常密切,溪流的每一個彎道,每一個河段,都有一個口社排灣族的典故,溪邊的植物也多有傳統排灣族的意義與民俗用法莎卡蘭生態旅遊園區涵蓋溪流生態區與部落兩區塊,溪流生態區的下游整理成野營專區,上游則規劃成賞魚區、生態保育區嚴格執行總量管制,目前園區僅接收團體,且須由導覽人員引導入園,巔峰時段人數上限為200人,對這群排灣族人來說,拚觀光不是他們最主要目的,、,、、、、、莎卡蘭溪的生態資源莎卡蘭溪高身鯝魚俗名高身鏟頷魚、赦鮸、鮸仔,出現在乾淨沒有污染的河川,喜歡在急流及深潭的地方聚集,以附著在石頭及岩壁上的藻類為食,故在石頭的激流處常可見到翻身覓食的高身鯝魚何氏棘魜俗名更仔、留仔,為台灣特有種,出現於污染較低的河川,棲息於具有深潭之區域中棲息,幼魚則在溪岸之淺水區,性活潑而善跳躍,以水生昆蟲、小魚、小蝦為食馬口魚俗名一枝花,口裂末端有一對短鬚。成熟之雄魚及雌魚吻部都有極明顯之追星,體被細小圓鱗片,由前鰓蓋後緣至尾鰭基部有一黑色寬縱帶。成熟之雄魚頭部下側、腹部、胸鰭、腹鰭均呈鮮紅色。性喜棲息河川中上游及支流。在溪流中,大多在潭尾、潭周圍之淺灘以及潭頭較緩流處活動,雜食極為貪食,故釣客很容易便可在溪中釣獲此一魚種)。台灣石賓俗名石斑的台灣石賓為初級性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河川中游較清澈之淺流、深流、深潭中,白天喜鑽入石縫裡,幼魚則穿棲於河岸石頭間。夜行攝食者,雜食性,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水生昆蟲。雄、雌魚的吻部均有追星,雄魚個體較小…,常見的鳥類有五色鳥、白鶺鴒、竹雞、綠簑鷺、翠翼鳩、紅嘴黑鵯…等。有機農園種植傳統山上作物如小米、芋頭、南瓜、地瓜、佛手瓜、野菜等作物,可以讓遊客自己採菜、煮菜,享受一餐健康獨特的花草野宴。傳統特色食排灣族傳統的食物各氏小米、糯米、高樑做成的阿拜(avai),有吉那富(cinavu),金伯樂(kinepel),初露克(culuk),其中莎卡蘭部落的初露克公認是做的最好吃的,已經有小額的宅即便流通。另外還有依拉比浪(inapirang),由芋頭粉、豬肉塞在豬腸所做成。部落現在開始推出由傳統食物材料改良而成的新式餐點,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