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高、菊花、茱萸及文人诗思
登高、菊花、茱萸及文人诗思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九九重阳是“阳”气极致之日,阴阳之气交接,为了避免邪气之侵袭,遂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以避祸求福的风俗。
南朝吴均记载的一个故事,为重阳节俗的起源提供了一个解释。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按照民俗流传的规律,这一记载晚于重阳节的形成。从人们对重阳登高饮酒、插茱萸这些习俗起源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重阳节日风俗与消灾避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以农历九月初九要登高避祸呢?这与古人的时间观念有关。古人认为,月日相重的那一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都是神圣的时间,需要人们注意行为禁忌,以适应节律的调整,因应大自然的变化。重阳日,阳气极盛,阴阳交接,所以应该顺阳在上,故而登高避邪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唐代,朝廷正式把重阳节列为官方节日,并在重阳节举行大型的宴饮活动,重阳节消灾避祸的原始意义逐渐让位于娱乐型的“享宴高会”。尽管如此,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的活动却保留了下来,而且活动更为丰富。在重阳佳节,唐宋的诗人登高赏菊,觥筹交错间留下了许多关于重阳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重阳诗歌世界中,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聆听他们的浅吟低唱。
一、重阳登高怀远与文人酬唱
提到重阳节日,不能不提到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唱千古,至今不绝。王维诗中提到的“登高”,正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秋高气爽,诗人登高望远,游目骋怀,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顿感心旷神怡,不禁诗兴大发,思如泉涌。于是,就流传下了关于重阳的无数诗篇,登高、菊花、茱萸也积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意象。
《新唐书文艺传王勃传》载:“初,(王勃)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于是就有了“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有了《滕王阁序》。假如没有重阳登高宴饮的习俗,中国诗歌史上也许就少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王勃还留下了关于重阳的其他诗篇,其中《蜀中九日》写道:“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这首诗的主题仍与登高有关,不过已经加入了怀远思乡的主题,这为后人重阳登高思乡的主题奠定了感情基调。同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有《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一诗传世,诗中登高思乡的主题更为突出,诗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到后来,重阳登高与怀乡这一主题已经粘连在一起,以至于唐代诗人杨衡已经“不堪今日望乡意”,只好“强插茱萸随众人”。
至于重阳登高的翘楚之作,非杜甫的七律《登高》莫属。客旅他乡的诗人独自登高远眺,萧瑟的秋光,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令诗人百感交集,遂吟诵出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千古绝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更是为人所称道。
二、菊花插头、菊花酒与文人韵事
赏菊饮酒,也是重阳一个重要的习俗。重阳日,秋高气爽,菊花盛开,诗人登高吟啸,共赏菊花,同饮菊花酒,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因为重阳有登高与亲朋好友赏菊的习俗,所以古人看到菊花就会不由地想起家乡、想起亲人。南朝诗人江总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虽不言思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明朝诗人文森突然看到“故园花”,不经意地想到已经三年没有和家人在重阳团聚了,吟诵出:“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的佳句。
在重阳节,人们不仅赏菊,而且还将菊花插在头上或者帽子上。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由此可见,在唐代,菊花插头已很盛行。
重阳佳节,赏菊、菊花插头之外,还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有诗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所谓“就菊花”就是指“饮菊花酒”。菊花酒的做法,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在酿好的酒中放上菊花,类似我们今天喝菊花茶的习惯。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就是关于菊花酒这种做法的详细描述。陆游《晚秋》诗曰:“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殇”,道出了“采菊泛酒”这一酿制菊花酒的过程。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源于以爱菊而著称的晋代诗人陶渊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