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社会拒斥作用下敌对的角色认知在形成攻击性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 ? 2009 美国心理学协会 2009, Vol. 96, No. 1, 45–59 0022-3514/09/$12.00 DOI: 10.1037/a0013196
在社会拒斥作用下敌对的角色认知在形成攻击性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C. Nathan DeWall Jean M. Tweng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Seth A. Gitter and Roy F. Baumeister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在社会拒斥和攻击性反应之间有一条非正式的联结途径,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社会拒斥会引起攻击性行为。一系列的实验检验了关于“社会拒斥增加了把中性信息看作对产生攻击性反应有影响的敌意倾向”的假设。与被社会接纳和控制组的被试相比,被社会拒绝的人更有可能将具有攻击性的和模棱两可的词当成是类似的(实验1a),用更具攻击性的词汇完成词语片段组合(实验1b)。并且把其他人模棱两可的行为当成是有敌意的(实验2-4)。这种在实验被试身上产生的敌意认知偏差,与对未让他们感受到排斥体验的人产生攻击性反应有关(实验2和3)和那些实验中被试先前没有接触过的人有关(实验4)。这些研究发现提供了社会拒斥产生攻击性反应的第一个步骤。
关键词:社会鄙弃,社会排斥,攻击性,敌意认知,归因(归属)
如果人类理想的社会生活是和平与和谐的生存,那么它们最大的两个敌人是社会排斥(阻碍了团结精神)和攻击性(阻止了人类的和平与和谐),这两个问题有时是有联系的。有攻击性倾向的人通常是被社会所拒绝的,攻击性强的儿童是被大家所讨厌的,有暴力倾向的成年人要付出坐牢的代价(Gottfredson Hirschi,1990; Juvonen Gross, 2005)。社会排斥同样也会导致攻击性的产生,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小或模糊的社会排斥操作,也会有针对除了拒绝者以外的人群产生深远的,有时甚至是重大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Buckley, Winkel, Leary, 2004;Kirkpatrick,Waugh,Valencia,Webster,2002;Twenge,Baumeister,Tice,Stucke,2001;Twenge Campbell, 2003; Warburton, Williams, Cairns, 2006; see Leary, Twenge, Quinlivan, 2006,for a review)。社会排斥和暴力性之间的联系,已经在校园枪击这类暴力事件中被形象化。几乎所有的行凶者在犯罪前都经历过长期严重的被社会同伴的冷落排斥(Leary,Kowalski, Smith, Phillips, 2003)。
因此团体或者个人一般会拒绝暴力的、攻击性强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使大家和谐相处显得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另外一方面,拒绝导致攻击性产生这一过程是令人费解的。社会接纳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是极为重要的,这由大众普遍和强有力的归属需要所决定。(Baumeister Leary, 1995)。被拒绝后产生攻击性的现象似乎与此理论相悖,简单来说,假使一个人被一个团体所鄙弃,如果他想要得到群体接纳,那么对团体人群产生的攻击性将会是愚蠢的、弄巧成拙的做法。人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做法呢?
本研究检验了“社会鄙弃或者社会排斥激活了一个促进攻击性产生的敌意认知偏差心态”的假设,具体来说,我们预测在社会排斥和攻击性之间敌意认知起了重要的联系作用。这种关联在动机或情感方面难以解释,但认知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和能检验的解释。现在开始展开我们的研究假设。
有关鄙弃和攻击性的说法
动机的基本原则显示如果剥夺生物体的一些需要,他们会更加渴求得到它(Geen, 1995; Shah Gardner, 2007)。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社会排斥产生攻击性就显得与该理论相矛盾,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感,基本的生存和生殖动力,靠个体去实现是很困难的,因此人类就有强烈的维持社会关系的动力(Baumeister Leary, 1995)。排斥阻碍了归属感,因此被鄙弃和被排斥的人群应该加倍努力去获得社会认可。然而研究不断显示,被拒绝者产生攻击性不仅仅针对那些拒绝他们的人,有时还包括一些无辜者,并没有在任何方面冒犯或者挑衅他们的中立人群(Buckley et al., 2004; Kirkpatri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