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章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甚至水文、地貌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则有明显的差异。这种相似区有的是连续完整的,有的是不连续的,有的镶嵌,有的分割,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面积大的内部又往往可以出现几种近似又不完全相同的次级类型。面积小又连续分布的几种植被或土壤,又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组合成一个更高级的地域类型…….地理环境形成的这些大小不同的分异单位叫做地域单位。 每个地域单位都有各自的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特征,但是,自然地理注重的不是各个单一要素的特征,而是他们的综合特征。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在地理学上称为景观。景观由相应于一定地域的各组成成分(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界等)所构成。 二、地域分异的规模 第二节 地域分异规律 一、大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尺度(全球性规模尺度、大陆大洋规模尺度和区域性规模尺度 )的地域分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由于热力气候条件的纬度差异而形成各地理现象随纬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纬度地带性; (2)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对比关系带来的气候干湿度差异而形成的各地理现象随经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的经度地带性。 (3)相应于大地构造各级分区的山系、高原和平原(大型地貌)以及它们的组合关系等的差异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影响,称之为大地构造—地貌分异。 纬度地带性差异,首先使地理环境区分为一系列的热量带,这些热量带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延伸,并随纬度发生变化。纬度地带性常常简称为地带性。 海陆分布和大地构造—地貌差异则使地域发生了不沿纬线方向的分异,其所形成的干湿度分区和大地构造—地貌分区一般说来并不沿纬线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来说,称为非纬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植被: 动物界: 土壤: 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 湖泊和沼泽: 地貌: 海洋表面: 人文习惯等……… 景观的各个组成成分具有地带性,决定了作为这些组成成分的综合的景观也具有地带性。在不同热量带中各组成成分的相互共轭性是各不相同的,控制这些相互共轭性的水热平衡特点、表生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系统等机制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景观地带性的综合表现。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原则 (二)自然区划的依据 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 具有完整毗连的空间 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 (三)自然区划的方法 (1)部门区划叠置法 (2)古地理法 (3)地理相关分析法 (4)主导标志法 (5)顺序划分法 (四)综合自然区划单位 地带性单位 自然带 自然地带 亚地带 次亚地带 1.自然大区:自然大区是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占据大陆的巨大部分。自然大区之间在地质地貌基础、热量带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自然大区内所含有自然地带的数量、排列形式和基本轮廓因各大区差异而各具特色,甚至位于不同大区范围的同一自然地带的不同地段也各具有自己的特征。 2.自然地区:自然地区是比大区次一级的地带性单位,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原苏联有的学者把这级区划单位称之为“国”。 自然地区与自然大区两者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其特征标志基本一致,但自然大区的特征标志在自然地区范围内得到比较具体的反映,尤其在地势与地质构造方面,自然地区具有明显的确定性。因此,自然地区比自然大区的发生统一性和区域界限更加鲜明。 3.自然亚地区:自然亚地区是自然地区的一部分,其范围内具有最明显的地势起伏与地质构造一致性,每个自然亚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性质等基本相似,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土地类型的组合等也具有明显的共同性。 我国典型的亚地区主要有: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秦巴山地、闽浙丘陵等。 4.自然州:自然州是比自然亚地区低级的非地带性单位,也称为次亚地区。目前对自然州的研究很不充分。一般认为,自然州的划分标志是自然亚地区内地质地貌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自然特征的变化。在山地区域划分自然州时应注意山脉的中等组合情况;在平原区域则应注意沉积物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和气候省性分异。 (一)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发展的历程 张其昀(1926,1935)、竺可桢(1930)、李长傅(1930年)、洪思齐与王益崖(1934年)、王成组(1936年)、李四光(1939年)、冯绳武(1945—1946年)、罗士培(P.M.Roxby,1922年)、葛德石(G.B.Cressey,1934年,1944年)、斯坦普(L.D.Stamp,1936年)。 中国自然区划大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