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井陉显圣寺瓦窑_琉璃窑清理简报.docx

河北井陉显圣寺瓦窑_琉璃窑清理简报.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北井陉显圣寺瓦窑_琉璃窑清理简报

河北井陉显圣寺瓦窑、琉璃窑清理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井陉县文物保管所1994年7月,井陉县黑瓷厂新建家属楼开槽挖出清代庙碑六通,县文保所随后对该楼基坑做了钻探,于地表2米以下发现窑体。因地处井陉老城北关外显圣寺旧址,且邻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陉瓷窑址城关窑区,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研究所派员指址所处的河西岸台地,为天长岭东坡坡缘。在全境皆山的井陉,这处由黄土层覆盖的临河台地及其周边地带,地下埋藏着优质煤炭,伴生有多种品质的瓷土,丰厚的原料。为陶、瓷生产蕴积了导进行抢救发掘。结果,清理瓦窑2座(Y1、Y3)、琉璃窑1座(Y2)。三窑窑身虽均已残,但结构各有不同,尤以瓦窑与琉璃窑并出,Y1鼓风、通风遗迹的幸存等,均为难得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建材的具体烧制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现将收获简报如下。一地理位置窑址东距今县城微水镇15公里,南015公里即为唐天长军、宋天威军、明清之井陉县城(图一)。由于地处西至娘子关,西南至旧关两路入晋所必经的交汇点,这里早在金元以前就已成为太行腹地的一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窑址所在的显圣寺,据载始建于隋,宋大中祥符七年敕改寺名庆成院①。至今Y1之北44米尚存该庙殿宇一座,Y1东南约50米原耸立有陉邑八景之一的“临河倒影”下寺塔——宋代花塔②。绵河北去,窑·12·图一显圣寺窑址位置图河北井陉显圣寺瓦窑、琉璃窑清理简报层含有较多的砖、瓦、卵石块,显示为房屋二地层堆积塌毁后的堆积,据施工队提供的情况,六通清碑即出在此层。如同①B、①C,此层上亦窑址地层较为复杂,生土层以上多层建筑堆积厚达2~3米。经对坑壁剖面及基坑钻探情况整体观察,将堆积划分为四层,并根据使用面的差异,又各分出若干亚层。下以Y3南壁窑门处坑壁剖面为例,说明堆积情况(图二)。第①层,近现代层,厚0145~0160米。有一层灰渣地面,根据③A层的时限推断,此层时代的下限或至近代。第③层,元代及其以后层。依据土色、包含物的区别,又分作二亚层。③A,黄土层,厚10~40厘米,含有青花细白瓷盘、杯残片及黑釉粗瓷碗片,亦见泛豆青色当地产元白依据使用面分作三亚层。①A,表层,在厚约瓷片;③B,黄褐土层,厚15~30厘米。所5~10厘米的灰土上平铺青地砖一层。H1开含瓷片,既有豆青色元白瓷,亦见少量④A层所见金代卵白釉、酱釉印花瓷片。在③A与③B层之间以及③A层上均有黑褐色薄层地面土,可知③层当与F1同期,其上限为元代,下限为清或更晚。第④层,金代层。土呈灰褐,质较疏松,厚0130~1160米。此层下压窑室,将窑上垫土与窑室中的填土分为二亚层。④A,垫土层,厚30~70厘米,被F1墙基打破。包含物除少量砖瓦外,还含有常见的金代双色釉碗片以及白釉、褐釉印花瓷片,夹杂有火烧·13·口在①A层下,包含物仅见青灰色砖瓦;①B,厚15~25厘米,垫土如同①A,其上有1~2厘米厚,坚硬的灰渣地面;①C,厚10~15厘米,为纯净的黄色淤土,质较松软,其上所覆地面同于①B。H2开口在①C层下,包含物同于H1。第②层,浅灰层,厚0110~0180米,此层下压残高0160~0170、厚0140~0150米的卵石墙基两道(F1)。两墙基间距4120米,基坑剖面显示其为三间屋宇的隔墙墙基。此1997年第2期文物季刊土、炭块、残琉璃构件。④A与③B之间亦有形立有青砖两块,其一已失。风管的第2、3节系四片琉璃筒瓦,其中三片仅经素烧。第5、6两节系四片青灰筒瓦。第7、8节压在窑门之下,伸入火膛,系用四片灰陶板瓦扣合而成。琉璃筒瓦颈内缩,内边经削整,长39~40、径20~22、厚215厘米;灰筒瓦长35~36、径1615、厚2厘米,灰板瓦长26(另一对仅长14)、宽22~24、厚115厘米(封二,1)。窑门仅残存铺地砖一层,宽约70、进深约40厘米。一层深褐色地面土;④B,窑室内填土,可见窑顶及周壁塌落的灰、褐、红色烧土块、煤炭、炉渣、砖瓦、耐火砖及残琉璃构件。所含瓷片以白釉居多,其次为双色釉、黑釉、酱釉,装饰方法除印花外,还有点彩与刻划花者。可辨器形有大碗、盘、盆、罐、枕等。此外,还出有少量宋代的敞口斜直腹以及重唇弧腹白瓷碗片。在此层下部,Y1火膛炉渣上出有烧结在一起的残板瓦,Y2火膛底部出有已素烧过的琉璃滴水及大量垫饼、垫条等窑具。④B层以下即为生土层。窑室除南壁因与Y3烟室相邻较直外,余皆外弧,平面略呈马蹄形,周壁仅残高10~20厘米。窑壁、烟室、窑床表面均为一层3~10厘米厚青灰色,渐变为10~20厘米厚的褐红色烧土层。窑床的高度同窑门处在同一平面上,前端尚残留有横置的砖一行,推测原来可能砌有架炉条的砖台。窑床纵长1185、前宽2170、后宽3110米。火膛在窑室前端下挖成深1125米,底小口大的半圆形土坑,中间用砖砌成两道隔墙,使之分成互不相通的三个炉渣坑。中间之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