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PO的事业化-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
同時NPO在事業化追求過程中侷限在政府的政策保護傘之下,簡單說以目前而言,政府在福利服務的產業推動上,皆已非營利組織為主,而此法本質上違背政府採購法與公平交易法,因此在跳脫此等保護或保障的情境下,NPO是否享有同等的競爭能力,必然遭受到嚴格的考驗 當然,前述對於NPO事業化的推動可能遭受到的另一個危機乃自於組織內的員工或志工的反彈或抗拒 當然更重要的是社會的輿論和觀感,其可能因NPO投身於事業化的發展而影響到其在財務上的支持或資助,如此可能導致財務危機之外,另一種社會成本的傷害 當然,本文的重點並不是在於否定NPO不應該事業化,坦白而言事業化的推動,某種程度上也是整個NPO所要面臨的必然課題,正如前述,現有政府法令的保障下,諸多的PO無法進入福利服務的相關產業,此等優勢情況必然會有改變的到來,因此NPO如何及早的思考對應或以目前事業化的推動和經驗成熟度,作為未來轉型的因應,事屬必然 然而,在此所要強調的事業化並非一窩蜂似的盲目投入或是佔據現有的政策而便宜行事,真正推動事業化是需要策略性的思考,其核心在於事業化的目的何在,事業化能帶來何種效益,何種事業化是適合的,同時間也要思考事業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何?更應考量對於NPO的利弊得失何在?同時更重要的在於,真正要事業化不會是某一部門的工作,而是整體NPO發展政策的整合考量 最後,對於NPO推動事業化,雖不至於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但卻也是一種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一種作為,因此對NPO而言必然得警慎而為,正如同社會企業如今也形成一種一窩蜂的現象,似乎認為這種新點子,必然取代舊樣子.但在此要強調的是,千萬勿忘NPO的初衷為何,絕不可因有了彩票而丟了竹竿,對事業化的發展和社會企業的推動,此話皆適用. 謝謝指教 感恩 * * 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研討會 NPO事業化選擇再思考 報告人:郭登聰 輔仁大學社工系專任副教授 兼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日期:101年8月28日 主辦單位:公益團體自律聯盟 地點:NGO公民會館 一、前言 NPO沒落了嗎? NPO被替代了嗎? 為何出現NPO的潰敗或衰退論點? 誰是讓NPO出現此等理論的始作俑者? 是社會企業嗎?或其他? 為何有此論點? 1.因為非營利組織已成為政府的代工 2.因為非營利組織已喪失主體靈魂 3.因為非營利組織已近營利為導向 4.因為非營利組織已追求高度效率為前提 5.因為營利組織已發揮CSR的精神 6.因為營利組織認為非營利組織的方式已無法滿足其追求慈善績效的目的 7.因為營利組織認為不在需要代理人制度,可以由自己操作 8.因為營利組織認為應跳脫非營利組織的框架和窠臼 9.因為營利組織認為其更能有效的運用管理的方式,可以達到慈善的目的 10.因為社會企業的崛起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最主要還是非營利組織本身正在面臨轉型和質變 1.非營利組織忙著引進及結合企業化的管理概念和知能 2.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者在長期承受政府委託外包之外,另尋找自主超脫的捷徑 3.非營利組織確實面臨實質環境的考驗和挑戰 4.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者在追求生存的前提下,反而掉入了營利陷阱的誘惑 5.非營利本身所從事商業化或事業化的過程和結果,皆出現令人擔心的現象和問題 本次課程的目的一則是討論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競合 另則本課程的目的最終還是回到NPO朝向事業化或商業化本質及內涵的再思考 二、社會企業的基本概念 (1)社會企業定義 社會企業(英文:social enterprise),是從英國興起的,目前並無統一的定義。概括而言,社會企業就是其投資主要用於企業本身或者社會。與一般其他私有企業不同的是,它不只是為了股東或者企業的擁有者謀取最大的利潤而運作。社會企業從事的是公益性事業,它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 (2)社會企業的特點 社會企業的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純粹為了盈利,所得利潤有限制的用於分紅,而不是追求最大利益,並且利潤需要用於相關或不相關的社會機構(如傳統的非營利組織),或是企業本身就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存在,如僱用殘障人士或是借貸金錢給一般主流借貸者不會考慮的人。 社會企業用來指一種企業,與社會企業家相關,是由十九世紀慈善的生意人所想出來的名詞。今日,社會企業有了更廣泛的含意。在英國,如何使用利潤是區別社會企業與其他組織的關鍵。在北美,重點在於營利以及解決社會問題。在歐洲則傾向強調「社區共有」,與「私人擁有」區分。 不管用那一種定義,基本的定義還是著重於基金來源,一般來說,要與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區分,則至少半數的收入是來自交易而非政府補助或是捐款才能稱為社會企業。 (3)社會企業的利弊 利 1.社會企業有其效率的追求可使慈善目的得以發揮 2.社會企業有其獲利的意圖,能使慈善目的的達成更有自主性 3.社會企業在效率與獲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