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韬七三略
一個國君與將帥,唯有做到以上要求,才能成為在國 家有好名聲、在軍隊是好楷模、作戰時受部屬信賴的好 領導者;當然,有了這樣的領導者,就可以取得戰爭勝 利。 此外司馬法也強調「賞罰」的重要性,其原則是「公 正適當」、「從重從快」,以收宣教目的;故曰:「賞 不踰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覩為 不善之害也。」(司馬法?天子之義第二)。 司馬法又認為,將帥不可但憑一己好惡私念,而濫施 賞罰;否則就是「專權」。而在作戰過程中,領導者除 應「重賞罰」外,尤須:戰勝時「與眾分善」,戰不勝 時「取過于己」,再戰時「誓以居前」。(司馬法?嚴位第四) 不過,「賞」與「罰」之間,司馬法似乎更重「罰」 ,認為「嚴罰」具有警惕作用,使人不敢犯法;故有「 小罪乃殺,小罪勝,大罪因」的主張。(司馬法?嚴位第四) 總之,老師觀察所見,司馬法領導概念的最大特點, 在於具有較強的「整體感」,與向下紮根的「務實感」 ;此與同一時期以「理論見長」的孫子、吳子、孫臏等 人相比,層次與內涵均有不同,但具互補作用。 五、《尉繚子》 成書於戰國中期,出於梁惠王時尉繚之手(隋書?經藉 三)。 《尉繚子》崇尚「法治」,具濃厚的法家思想,亦有 較強的兼容性;其開宗明義第一篇,就談「天官」問題 ,標示其「無神」看法。 所謂的「天官」,就是古時候對天體星象的總稱,以 此推算陰陽時日的向背變化,決定人世間的凶吉,也用 於預測戰爭的勝敗。但尉繚不同意這種觀點,在與梁惠 王對談時,曰: 今有城,東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 四方豈無順時乘之者耶?然不能取城者,城高 池深,兵器備具,財穀多積,豪士一謀者也。 若城下池淺,守若則取之矣。由是觀之,天官 時日,不若人事也。(尉繚子?天官第一) 尉繚認為,唯有「人事」,才是戰爭的主體與勝負的 主宰者,和「天官時日」並無關連。比如攻城,若東西 南北都無法攻破,難道這四個方面都沒有適於破城的「 良辰吉時」嗎?其實攻城成敗的關鍵,在雙方「人為」 的作戰準備,而不在將帥對「天官時日」的迷信。 為將者,必須有「上不制於天,下不制於地,中不制 於人」(尉繚子?武議第八)的氣魄與修養;這樣將帥領導士卒 、指揮作戰時,才能「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主於後 ,無敵於前,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風如雨,如雷如 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尉繚子?兵談第二) 因此,尉繚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聖 人所貴,人事而已」(尉繚子?威戰第四)的見解,此觀點與孟 子相同。 尉繚認為,將帥與士卒間的互動,應以「誠」為基 礎。 (尉繚子?攻權) 尉繚對王者與將帥又有「不私於一 人」(尉繚子?攻權)的期許,認為唯有領導者「使民無私 」,才能「天下一家」。(尉繚子?治本) 《尉繚子》崇尚「法治」,強調「武禁文賞」(尉繚子 ?治本),著重「軍事管理」;以全書的一半篇章(篇十 三至篇二十四),詳述與「統御領導」基礎工程相關的 「軍事法令」條目。 總而論之,老師認為,尉繚不僅是一代「兵學宗師」 ,更是一位古典「理性」兼「現實」主義的思想家;其 能在當時打破神權與封建禁錮,出現「注重人事,不求 鬼神」的「無神」思維,尤其難得。 六、《六韜》 或稱《太公六韜》,約成書於戰國後期,托名於齊太 公姜望(即姜牙或呂望);包括文、武、龍、虎、豹、犬 等六韜,故名。全書共六十篇,惟部分內容已佚。 《六韜》之政治思想,首論「君道」;「君道」,也 就是「國家領導」之道。作者以儒家思想為主,融合諸 子觀點,對君王提出「仁」、「德」、「義」、「道」 修養的要求。(六韜?文韜?文師第一) 《六韜》主張「天下為公」,「唯有道者處之」(六韜? 武韜?順啟)。其「國家領導」思想,認為國君須與人民共 享天下利益,才能得到天下;若獨享天下利益,就會失 去天下。只有不掠奪人民利益者,才能獲得人民擁戴。 (六韜?武韜?啟發第十三) 《六韜》對將帥修養的要求很高,希望將帥都能做 到「智勇雙全」、「才德兼備」、「人格完美」與「 忠於人君」;唯有這樣條件的人,去帶兵打仗,才能 獲得全勝。 七、《三略》 又稱《黃石公三略》,或《黃石公記》。舊題黃石公 著,或稱下邳神人撰,因出於秦漢之際人物之手,偽托 姜太公所作,由黃石公受張良,故名。(史記?留侯世家) 不過,黃石公授張良者,分明是《太公兵法》,但卻 由此流傳成為《三略》,至今無人能曉,也因此出現 《三略》成書的一些不同說法。 《三略》兼採儒、道、法、墨諸家思想,與讖緯迷 信之說,因其很多內容,講求人情世故,能與世俗人 性結合,容易深入人心,故為歷代領導實務者所推重 。 全書分上、中、下三略,是一部著重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