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对联 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是我们华夏 民族特有 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和文化现
象 。对联最主要 的特征就是上下联 的字数相等 ,语意相应 ,语
序一致 ,词性相 同,词类相近 。这种句 子形 式 叫对仗、对偶 或骈
句 ,早在我 国先秦的散文和韵文中就 曾频繁 出现 。如果从对仗
来看其渊源,可 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 《诗经》中的“青青子
衿 ,悠 悠 我 心 ”、“昔 我 往 矣 ,杨 柳 依 依 ”。秦 汉 时 期 ,歌 赋 中所
用对仗语句也 比较讲 究,如苏武诗 中的“征夫怀远路 ,游子恋故
乡 。… …俯观 江 汉 流 ,仰 视 浮 云 翔 。”南 北朝 时 ,南朝 梁 江 淹 在
他 的 《望荆 山》 中有:“玉柱 空掩 露,金樽坐含霜 ”,对得也 比较
准 确 。南 朝 齐 诗 人 谢 朓 的诗:“鱼 戏 新 荷 动 ,鸟 散 余 花 落 ”,南
朝 陈文 学家 阴铿 的:“莺 随入 户树 ,花逐 下 山风 ”,也对得 很好 。
这说 明:“对仗 ”这种 艺术形式渊源甚 早 ,不过那 时还 没有平仄
相对的要求 ,直至唐代因对格律诗 的要求严格 ,律诗 中的联语
必讲平仄 ,因此对联也就讲究平仄了。但是真正的讲究字、词、
句及平仄的对仗 ,那是在唐代律诗发展成熟之后 的事 了。唐代
不管七言律诗还是五言律诗 ,其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许多著名
诗人 如杜 甫、李 白、白居 易、刘 禹锡 等等 ,都有许 多名句、警句传
世 ,为对联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对联是从汉魏骈体赋和唐代 的律诗逐步发展过来 的。这
样就可 以说,对联的渊源甚早,对仗就是它的最基本的因子,
汉魏骈体和唐代律诗是它发展成熟 的坚实基础 。但是真正
做为对联,贴在门上,成为风气,这是唐代之后的事了,而且
与 民俗有密切关系 。自周代 以来 ,民间就有书桃符挂于 门两
侧 以避邪之习俗 。那时人们认为桃木可 以避邪 ,因此就用桃
木做成长方形挂在 门上,以驱邪 。 《后汉书 礼仪 志 》 中载:
“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
气 。”所谓“五色 书文 如法 ”,就 是按 照 当时 民间习俗 的做法 ,
在桃木板上用各种颜色画上符 (图案),后来是画神荼、郁垒
神像 。因画图象比较麻烦 ,有的地方可能画不了,干脆改为
写上神荼、郁垒 的名字 。这样带文字 的桃符 出现 了,但这绝
不是对联 。
对联最早产生于何时、何人所书,虽然意见不一,但过去
比较传 统 的说法是最早 的对联是五代十 国时期后蜀主孟昶
所作。因 《宋史 蜀世家》中曾记载,春节之际,孟 昶 曾命学士
辛寅撰写诗句,题写在桃木板上,因其词不工,不用,然后 自
己提 笔 书 曰:“新年 纳余庆 ,佳节 号长 春 。”这两 句桃 符诗 ,被
认为是最早的对联 。但据谭嗣同 《石菊井庐笔记》记载 的关
于刘孝绰罢官归故里的故事分析,中国对联最早应产生在南
北朝时期。故事说:刘孝绰因事罢官后,为谢绝他人的访挠,
便 自题诗两句,挂于门侧,其诗曰: “闲门罢庆 吊,高卧谢公
卿 ”。其 妹 刘 令 娴 也 写道:“落 花 扫 仍 合 ,丛 兰 摘 复生 ”。这 二
人写的诗,不仅对仗工整 ,而且平仄运用准确 ,又用之于 门
上,所 以说我 国的最早的对联应是南朝梁刘孝绰兄妹所作 ,
道理也是很充分的。因此 ,我 比较赞成谭嗣同的意见,中国
对 联 的产 生 ,应 当提 前 到南朝 梁 时 。不过 这 时 只是 萌 芽状
态 ,后经过唐代律诗滋养 ,五代时更加成熟 。到了宋代 ,春节
门上贴对联 已比较普遍 ,这有王安石的 “千 门万户曈曈 日,总
把新桃换 旧符 ”作证 。你看 ,千 门万户都把过去 旧的画符换
成新 的春联了。这里的新桃 ,就是新题 的桃符诗句 ,即对联 。
而 且 ,宋、元 时 期 宫 廷、宦 门、寺 庙 、佛 门等 处 ,已经 出现 了刻
在木柱上 的对联 ,如苏轼 曾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逞披发执剑
威风 ,仙佛焉耳矣 ;有 降龙伏虎手段 ,龟蛇云乎哉 ”。对联用
于祝寿和挽 吊,也始于宋代 。据孙奕 《礼篇》载 ,黄耕庾老人
三月十四 日生 ,吴叔经为其作寿联 曰: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
人还钟百岁人。”
对联真正普遍应用 ,深入到城市乡村、各行各业 ,那是在
明朝建立之后 的事 了。明朝开 国皇帝朱元璋 ,虽识字不多 ,
却十分钟爱对联 。他建立 明王朝之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