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怎样写才能“出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评论怎样写才能“出奇”?

评论怎样写才能“出奇”? 评论怎样写才能“出奇”? 字数:2456字号:大 中 小抓住实质,别出心裁法 新闻评论论点往往产生于现实生活中。作者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所谓“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在这一基础上,作者特别讲究别出心裁,不蹈袭别人,着意在“新颖”二字上下功夫。2006年2月21日《科技日报》第5版刊登的署名张显峰的评论:《“院士造院士的反”值得喝彩吗》(该文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就是一篇抓住实质,别出心裁的佳作。2006年1月,一些院士发现曾经聘其为“院士”的某学院利用他们做诱饵,到处贩卖“院士”称号,迫于舆论压力,他们通过两院学部发出声明,表示辞去该称号。由于涉及数十名院士,使得这一事件一时成为社会热点,很多评论对这一举动表示赞赏。但实际上通过院士受聘经过这一细节,恰恰反映出一些人盲目追求虚名的浮躁之气。《科技日报》及时在“显峰冷言”言论专栏中刊发了评论《“院士造院士的反”值得喝彩吗》。评论全文从事件入手,通过对事件的层层解析,自然巧妙地托出文章论点,环环相扣,有理有据。最后通过一个正面事例与之对比,更彰显了文章的说服力。抓住事实本质,别出心裁地阐明新论点,正是这一评论的出奇之处,制胜所在:“只是当下知识界浮躁之气,已然不可小觑??有多少人面对名利能坦然说一句:院士于我如浮云。”评论在社会上,尤其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人民网“人民时评”专栏在第一时间予以编发转载,新浪、搜狐等上百家网站转载。在新闻评论论点的提炼中,抓住事物本质,以获得认识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且“充分地掌握住了的历史资料”。这里重要的环节是“批判地审查”,即对论点只有批判地审查,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出新颖观点。这种对新闻评论论点的审查、研究工作,做得越彻底,则别出心裁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种“批判地审查”,要贯穿于新闻评论论点揭示的全过程。要使新闻评论“新颖”,有几条路可走。其一、发人之未发;其二、反其意而用之;其三、尚奇造意。奇特的往往是新颖的,但亦须奇而不怪。 最佳角度,文中见情法 新闻评论的一个命题可以从多角度立论,但是写作时只能选择一个最好角度,贵在从平凡的材料中写出能够拨动人们心弦的观点。刘勰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只有从平凡的材料中注意凸现人们的七情变化和生活中的哲理、思想,这样的新闻评论才能有灵魂和生气,才能文中见情,达到出奇制胜之目的。 2007年7月16日《解放军报》头版刊登了何鸣鸿撰写的评论《激荡80年的英雄乐章——写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该文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就是运用最佳角度思考问题,达到了文中见情的境界。 纪念建军80周年,是2007年全党全军的一件大事,又适逢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是全国建军以来的第三次。在纪念活动渐入高潮、英模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作者何鸣鸿有感而发,一气呵成。评论《激荡80年的英雄乐章——写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选择了“英雄”这个最有说服力、震撼力的角度,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勾勒全军80年的历史,浓缩全军80年的辉煌,深刻剖析了人民军队盛产英雄的原因,充分挖掘了人民军队崇尚英雄的根源。文章谈古论今,大开大合,文笔优美,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感情热度。文章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一些网友说,革命英雄主义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 精神的交响曲。 要坚持最佳角度,达到文中见情的目的,首先要求新闻评论作者情感充沛,爱憎分明,对所论观点坚信不移,对与之相左的主张深恶痛绝。其次人情味要浓,须注意实事求是,平易近人,用语要分寸适当,合情合理。 辨清条件,标新立异法 社会事实往往十分丰富复杂,要阐述清楚,需要分出各个层次、分出各种类别,予以辨清,并从中寻求标新立异之处,才能出奇制胜。 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评论《“真抓”与“假抓”》(刊登于《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就是一篇辨清条件,标新立异的评论佳作。作者从作风建设为切入口,揭示了怎样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问题,主题重大,文中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作者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真抓”与“假抓”的“相似”之处。一就开会、讲话、抓先进典型等方面进行了论证:“真抓”者重视的是会议效果,“假抓”者重视的是会议形式;“真抓”者抓的典型是给下边看的,而“假抓”者抓的典型是给上边看的。二是就下去检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真抓”者下去,是下到最基层;“假抓”者检查,多是小车未动,通知先行。三是从总结工作的特征予以区分:“真抓”者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假抓”者惦记的只是搜集工作成果;四是从工作用力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样一项工作,“真抓”者用100%的力,而“假抓”者只用50%的力,却常给人一种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