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上海圣约翰大学演剧活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剧场的历史意义.docVIP

清末上海圣约翰大学演剧活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剧场的历史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上海圣约翰大学演剧活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剧场的历史意义

清末上海圣约翰大学演剧活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剧场的历史意义 钟欣志 2013-3-18 10:22:34  来源:《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沪)2010年3期第18~26页   【作者简介】钟欣志台北艺术大学博士候选人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学界尚未注意过的资料,考察1896至1911年间上海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学生演剧的情形,并试图阐述该校戏剧活动对中国早期话剧发展的历史意义。   【关 键 词】圣约翰大学/学生演剧/早期话剧/宋春舫/爱美剧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943X(2010)03-0018-09   历来追溯中国现代剧场起源的研究中,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演剧活动虽然未被忽略,但始终以极为有限的面貌呈现在史家笔下。相较于天津南开中学的话剧“运动”①,圣约翰学生演剧的起步早其十年不止,加上与上海当地其它新剧活动有过的交流,其对形塑中国现代剧场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本文利用目前学界尚未注意过的资料,考察清末该校学生演剧活动的实况,分析有过演出记录的莎剧经典片段与中文原创剧作,以及校友们参与沪上知名团体演出的情形。其次,则试图讨论这些演出如何刺激了上海学生演剧的兴起,并进而塑造了中国现代剧场的业余主义。   朱双云成书于1914年的《新剧史·春秋》里,第一条就记载着:“己亥冬十一月,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剏始演剧,徐汇公学踵效之。”光绪“己亥冬十一月”的圣诞节,换算为公历是1899年12月24日。事实上,这并非该校最早的学生演剧。根据不完整的统计,圣约翰大学从1896到1911年的戏剧活动,可归纳为夏季结业式上演出的英文莎剧和圣诞晚会上的中文创作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在其它场合演出的零星记录。以下分项述之。   一、原文演出的莎剧精选   目前可见圣约翰演出的莎剧,无一例外都在七月份夏季学期结束后的结业式上,作为结业式的一项节目——通常是最后一项,或是颁奖之前的倒数第二项。该校学生历年演出的,都是莎剧中十分著名的“折子”,主要的特色是以英文原文演出。   1896年7月18日结业式上呈现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选段,是目前所知该校学生最早的公开演出。当天下午,结业式在学校建筑物附近的草地上,由学生的军装兵操揭开序幕,随后移至室内,进行祷告、致词等部分。在来宾哈里斯(A. H. Harris)的勉励演说后,由十位学院高年级为主的学生演出《威尼斯商人》中法庭审判一景。   威尼斯大公主持的审判场景可说是《威尼斯商人》的重头戏。法庭戏原本易于制造戏剧张力,《威尼斯商人》的审判场景,等于把之前各自发展的多条情节汇集到法庭之中一并呈现。由于演出已近傍晚,室内光线昏暗,观众看不太清楚台上的服装,同时因为室内座位有限,许多观众被迫站在门窗外,制造的声响多少盖过了演员的台词。即便如此,《北华捷报》的记者依旧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演出:   这群学生的表现全神贯注,我们认为演出不只有模有样,而是确实掌握了这出戏的精神。他们花了许多心血研读角色,我们不觉得有提词的需要。夏洛克这位想当然耳的主角演得很好,他的口白有些模糊不清,但神情举止非常优秀;安东尼欧的告别演说很有效果;波霞的声音非常清晰,不像其它角色因速度急促或过于微弱,增加了听者的负担。假胡子明显为演出带来不少娱乐效果,演员灵巧的使用对表现角色颇有帮助,特别是大公和夏洛克。[1](1896-07-24)   《北华捷报》上的报导和评论,为今天尚存留的一张演出人员戏装合照提供不少辅助说明(参见图一)。这张相片上有参与审判场景演出的全部十位学生,其中中立者应是威尼斯大公,在他左侧是夏洛克,两人的假胡须清楚可见。相片上学生演员“有模有样”的扮相表示,他们确实为这次演出花了不少心思。在一所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学校,能在文学相关课程接触到莎士比亚,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圣约翰演出的意义之一是,在十九世纪末的上海,莎士比亚已经不只是课堂上阅读的文字,更是可以置于场上的剧本。借由实际排练和演出莎剧片段,圣约翰书院的学生以最为直接,却很可能最不轻松的方式面对西方经典。并且通过他们,一小群在上海的中国人可以开始体会“Shakespeare”大概是何模样。   1899年7月19日,圣约翰学生演出《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的广场一景,也就是一般分幕方式下的第三幕第二景。在第一景里,布鲁图斯(Marcus Brutus)和他的支持者在议会门口刺杀了恺撒皇帝,此时他来到广场,对市民分辩说自己谋刺的理由“不是不爱皇帝,只是更爱罗马”。安东尼屋(Marcus Antonius)带着恺撒的尸体来到广场,面对刚刚听完布鲁图斯分辩并几乎为其说服的群众,以一段巧妙迂回却又精简的演说,改变了市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