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几种灌木群落生物量及碳通量的分析研究.pdfVIP

毛乌素沙地几种灌木群落生物量及碳通量的分析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 要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带之一,而臭柏是该地区唯一的常绿针叶树 种,油蒿是分布最广的先锋和建群树种,二者对该地区生态恢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试验于2012 年6 月至9 月在毛乌素沙地应用收割法、烘干法、湿烧法等对毛乌素 沙地四种灌木(臭柏、油蒿、乌柳、沙柳)地上构件的生物量、含水率、含碳率进行 了测量,并同时采用空气动力学法监测臭柏和油蒿群落碳通量变化,探究了臭柏、油 蒿群落碳汇功能,结果表明: ⑴无论是生物量,还是碳密度,以及日均碳通量臭柏均大于油蒿,臭柏有更高的 碳汇功能。 ⑵四种灌木的主枝含碳率均较低,构件含碳率分布无一定规律可循。植物种间全 株含碳率大小顺序为:臭柏(51.21% )>乌柳(50.91% )>沙柳(49.27% )>油蒿 (48.46% )。 ⑶四种灌木均表现为主枝生物量和碳储量最大,主枝是四种灌木储存碳的主要构 件和构成种群的主要构件。 ⑷臭柏和油蒿灌木群落碳通量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最低值 分别出现在14:00 和15:00,白天净吸收CO2 时段跨度达10 小时。 ⑸碳通量与照度、风速和空气温度变化紧密相关,两种灌木群落的三种气象因子 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83.28%、88.34%,研究表明照度、风速和空气温度是影响毛乌 素沙地臭柏和油蒿群落碳通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⑹毛乌素沙地中臭柏和油蒿群落具有较高的碳通量,生长季有明显净固碳作用, 其中是7、8 月为两种灌木群落固碳最旺盛的阶段。 四种灌木构件生物量和碳分布以及油蒿和臭柏的碳通量特点反映了植物在干旱 环境中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固定二氧化碳,其中臭柏固定二氧化碳的速度最快,因此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以臭柏为主要树种进行碳汇林建设。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臭柏:油蒿;生物量;碳通量 Study on Biomass and Carbon Flux of Major Shrubs Community in Mu Us Sandy Land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arbon sink function of Juniperus sabina and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y, the biomass, rate of water content, carbon contend rate of above- ground modules of four shrubs in Mu Us Sandy Land have been measured respectively by harvesting, oven drying, potassium dichromate-sulfuric acid oxidation and monitoring by the aerodynamics of Juniperus sabina and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y carbon flux changes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n 2012. There are four results as follows: (1) Whether biomass, and carbon intensity, or average daily carbon flux of Juniperus sabina is greater than the Artemisia ordosica. Juniperus sabina community has a higher carbon sink function. (2) The carbon content rate of main breaches are low, randomness carbon content dis- tribution among modules are controlled by eco-p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jphm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