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近况.doc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李莉 王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种,近年来DPN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我国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报道的发病率为85%[1],使得对DPN的治疗成为当今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中医药治疗DPN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在调脂、改善血液循环方面有着良好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研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种,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截肢的危险性升高。近年来DPN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我国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报道的发病率为85%[1],使得对DPN的治疗成为当今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慢性DPN常是隐匿、渐进的过程,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对DPN的临床治疗缺乏特异性方法,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治疗基础,尚需对症处理,随着对DPN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DPN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受到医学界重视,值得深入研究,现综述如下:
发病机制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DPN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研究表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与代谢(多元醇和肌醇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谢云等[2]研究发现高血糖时,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山梨醇和果糖增多,由于神经组织内无果糖激酶,造成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组织大量沉积,细胞内渗透压增高最终导致神经节脱髓鞘变性,轴索变性,电生理则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之后有学者[3]提出神经血流灌注减少是引起DPN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验发现DPN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ET)水平明显增高,同时余俊先等[4]研究发现DPN患者血液流变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DPN患者血液粘滞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异常,纤维素沉积,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减少造成神经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病变。也有学者[5]认为神经生长因子减少是导致DPN的因素之一,高血糖时可能通过降低靶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及受体亲和力而影响DPN的发生与发展。此外,许多研究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代谢异常是DPN形成及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环节,高霞等[6]通过研究发现SOD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受损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DPN血管损害程度的加重,其SOD水平逐步降低。目前除以上学说外,日本Ito等[7]研究表明在体外实验中,外周胰岛素抵抗因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游离脂肪酸(FFA)可直接抑制感觉神经合成或释放,伤害感觉的神经肽,提示TNF-α和FFA可能对神经系统具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是DPN的病因之一。
中医病名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西医病名,古代文献无此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丹溪心法》载:“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王旭高医案》中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现代医家对DPN的病名归属有不同认识,时氏[8]认为该病属《金匮要略》“血痹”范畴,有医家根据DPN 的临床表现不同分别以“不仁”、“麻木”、“痿症”、 “痹证”论治,多数医家认为DPN划属中医“痹证”为妥。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DPN是在DM久治不愈、病程迁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DM属中医“消渴”之范畴,《内经》载“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高度概括了DM发生的主因,而“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血气皆少,善萎厥足痹”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DPN发生的体质特点。DPN病机变化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其本,脏腑代谢紊乱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痰浊、水湿常相互交阻,留置于经络,贯穿DPN整个病程的始终。近代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亏耗,血行凝滞,脉道瘀阻,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致,董彦敏[9]则将DPN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瘀血阻络、脾虚气弱、阴虚燥热、肾气亏虚、肝风入络等方面,同时指出其病机是动态演变的过程,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某脏功能失调为突出表现。也有现代医家提出了痰瘀互结说,玉山江[10]认为痰瘀俱为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二者单独或相兼为病,元气亏虚,血行无力,脉络失于煦养,痰瘀互结,阻于经脉,血脉失和,经脉不通则发为本病,正如叶天士所云:“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又云:“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病必瘀闭”,凝滞之邪,久存脉络,络中气血阻止不通,必“不通则痛”。此外,还有医家认为DPN的病机责之于气阴两虚,徐成群[11]认为糖尿病初期多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日久不愈,每致阴损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