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取碳水化合物后土壤团聚体中可氧化态有机碳分布特点国内外现状研究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1 页
提取碳水化合物后土壤团聚体中可氧化态有机碳分布
特点
1.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意义
近年来,土壤碳储库日益受到关注[1],且有许多研究试图阐明土壤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2]。研究表明[3,4,5,6,7],土壤有机碳含量约占陆地生物圈碳库的2/3,而每年进入土壤储存的和以CO2形式释放的碳量约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4%,土壤有机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性、土壤的持水性能、植物营养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土壤的缓冲能力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缓解和调节与土壤退化以及土壤生产力有关的一系列土壤过程。由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巨大库容,其较小幅度的变化就可能影响到CO2向大气的排放,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大气陆地植被的养分供应,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组分、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影响[8]。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有机碳中比较活跃的组成部分,容易被氧化和分解,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对温室效应进一步的了解。在土壤中,如果知道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就可以知道该种土壤中固定的非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进而可以了解这种土壤碳的库容和固碳能力,对土壤的结构、肥力水平以及植物营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复杂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严重石漠化造成的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这一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特征,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对解决贵州喀斯特区域的土壤匮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喀斯特地区分布最广的两类岩石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由这两种岩石发育的石灰土和石质土无论是总石漠化发生率还是各种程度石漠化发生率都是所有土壤类型中最高的,尤其是石质土的石漠化发生率远远高于其它类型,说明该区土壤的发生特点是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研究这两类岩石发育土壤中的可氧化有机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2 页
1.2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关系的研究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主要受有机碳的难降解性、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及土壤分解者生物群落的影响。全面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对于估计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潜力, 制定相应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提高有机碳固定,充分发挥土壤有机碳的生态功能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导致的生物与有机碳的空间隔离是土壤有机碳主要的稳定机制之一[9]。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长久以来被作为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替代指标。土壤团聚体在土壤中具有“三大作用”,即保证和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影响土壤酶的种类和活性、维持和稳定土壤疏松熟化层。表土中近90%的土壤有机碳位于团聚体内[10],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因此表层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研究对揭示保护那一层土壤中有机碳对提高土壤固碳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2.1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
团聚体形成和稳定过程的研究自20世纪初就受到关注,并且涌现出很多强调有机碳作用的团聚体形成模型[11,12,13,14]。1982 年Tisdall和Oades[11]提出团聚体的等级发育模型。空间和时间是该模型的两个重要尺度,在空间尺度上,土壤团聚体由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逐级连续层次性形成,而在时间尺度上,胶结物质从多糖(暂时稳定)向菌丝根系(短时间稳定)及芳香类物质(持久稳定)层次性变化。根据该模型,微团聚体比大团聚体稳定, 微团聚体的形成是大团聚体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各类有机碳是最重要的胶结物质。Elliott[15]在美国北部草地土壤验证了团聚体层次模型理论,认为大团聚体比微团聚体包含更多易变的有机质。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3 页
1984年Oades[14]对该模型作了重要改进,认为根系和菌丝可以直接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微团聚体可以在大团聚体内形成。该模型指出:大团聚体中心形成微团聚体。Angers等[16]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微团聚体是在大团聚体中形成的理论。
13他们在13C、15N小麦秸秆的田间培养试验中观察到,在分解初期,C首先在大团
聚体中累积,但随后在大团聚体中逐渐下降,而在微团聚体中增加,13C随着时间变化从大团聚体向微团聚体转移的现象,说明微团聚体先在大团聚体中形成,然后从大团聚体中分解出来。这项研究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团聚体中的转移途径。
1.2.2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固定关系的研究
土壤团聚过程是土壤固碳最重要的途径之一[17]。Six等[18]从土壤属性本身的保护机制出发,把土壤固碳的理论最大量称为固碳潜力。Campbell等[19]通过长达30年的定位研究发现,在有机碳含量丰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数学一到六年级公式及概念.doc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问答.doc
- 小学生德育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doc
- 小学生写字田字格模板 2.doc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ppt
- 小学生草稿习惯的养成对数学学习影响的研究.doc
- 小学英语新版pep教材四上Unit1-Unit3教案.doc
-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设计 模块三作业.doc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末复习资料(全).doc
- 小学美术课件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ppt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哈通信: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24 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pdf
- 品创控股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2024.pdf
-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二零二四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西能源: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