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是精心收集的精品经典资料,值得下载保存阅读!
对元瓷足底的研究非常重要。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宋、清两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内外上下通体一色釉面。明代早期沿用元代习惯,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后来多上釉了。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因为蒙古人习惯于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无所谓。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因为那些精致的瓷器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贵族,达官富商们才有可能使用。他们并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有人认为是因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时就不上了。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贴切。因为足底上釉要增加几道工序,稍不留神会损坏画面。在元代统治阶级并不刻意要求时,窑主们乐得省些力气而不上釉了。在这种情况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洁,可以一刀旋削完事。而且,元代景德镇瓷窑的窑主和窑工不乏从北方磁州窑南下的。磁州窑就习惯于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而瓶、罐类则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主要原因在于垫烧面的不同。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而瓷盘除了特别受到重视而修削细致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和盘底同时垫烧的。这也是瓷盘底部绝对不会出现釉斑的原因。??? 元瓷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除了瓷盘,多见釉斑。火石红斑和芝麻斑点见附图1221。上图为火石红斑,中图为黑色芝麻点,下图除了有黑色芝麻点,还含有褐色芝麻点。在元瓷上,这些色斑出现的几率很高。有的瓷器不仅有一种色斑,可以有两种甚至三种色斑共同存在。相对而言,黑色芝麻点出现率较高,褐色芝麻点出现率较低。火石红斑出现的原因一般认为和胎泥中含的氧化铁有关。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有的火石红斑可能是护胎汁或垫饼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出土地层里的沁痕。出现芝麻点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薪火的某种污染。?????? 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见附??图1222。其中b、e、f三底的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都很明显,a、c、d三底的螺旋状切削痕明显而跳刀痕不明显。这些痕迹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从图可以看出。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放射状跳刀痕是由于转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动造成的,它常常呈筋状凸起。从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制瓷设备比较粗陋,但瓷工技术熟练,修底追求效率而不讲究细致。虽然在别朝瓷器的底部,可见切削痕迹的也有,但如元瓷这样明显几乎是绝无仅有。有的底部修削痕迹呈现出十分美丽的图案,见左下图。从图可以看到,螺旋花纹的初始部分粘结着后续部分切削时溅附上的瓷土,而下图可以看到修削时器底表面出现的破碎斑痕,即所谓失泥现象。??? 左下图显示元瓷底部的干裂现象。人们常常可以在元瓷底部发现有一些细长裂口。出现这种裂口的原因可归结于修胎时瓷胎尚未足够干燥。对尚未足够干燥的瓷胎修底后,胎泥还会继续干燥并收缩,导致底面开裂。按照力学原理,圆形底部,由于收缩力是中心对称的,这种开裂必然是以底心为中心,呈现放射状花纹。对方形底部,板状材料的薄弱处在45度方向,裂纹也会按这个方向发展。附图1225A是两个瓷瓶底部干裂裂纹的局部放大图。图中,b是圆形底部,它出现放射状干裂花纹; a是一个扁瓶底部的裂纹。由于该底部是两端截断的长圆形,所以,裂纹不会刚好在45度,而是在45度或多或少的方向上。在左面的底部局部放大图上,可明显看到底部表面的失泥现象。这里的失泥是指大小不一的片状瓷泥从底面脱落,出现不规则的浅坑斑。这种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时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瓷泥捣练不够成熟,一是瓷胎干度不够,一是修削刀不够锋利。前二者会降低瓷泥粘结力,在切削底部时,由于切削力的挤压和撕裂作用,容易导致结合不好的表层瓷泥脱落。后者加剧了撕裂作用。元瓷底部常常粘附有杂物,而且粘附得十分牢固,难以擦洗干净。附图1227A是几个粘附比较明显的例子。其中,a、c主要粘附炉灰,它们刚好是元瓷是在柴窑中烧制的佐证。b是炉灰和底部釉斑粘附在一起的情况。d是炉灰和底部的护胎汁粘附在一起。e是粘附了护胎汁里的沙粒。f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它是窑工给底部施护胎汁前未把修底时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掸扫干净,而护胎汁也很脏,马马虎虎一抹,结果弄得一塌糊涂。这些图表明,元瓷底部处理是很马虎潦草的。???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