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湖裸鲤苗种疾病中草药防治技术
青海湖裸鲤苗种疾病中草药防治技术
青海湖裸鲤是生存于我国最大的内陆半咸水湖”“青海湖的特有鱼种,隶属于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其体长形,稍侧扁,头锥形。口近端位或亚下位,呈马蹄形,无须。身体裸露无鳞,除臀鳞外,在肩带部分有2或3行不规则的鳞片。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端不甚明显。背鳍具带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色斑黑色或褐色且不规则,各鳍条呈浅红色。青海湖裸鲤鱼苗、鱼种培育是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的基础,是稳定该物种种群结构,保持青海湖水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青海湖裸鲤鱼苗的恒温循环水养殖周期为从鱼体孵化后体色发黑全长达到1.7~2.6 cm的“乌仔”养殖到全长达7.5~10 cm的一龄鱼苗[1]。在整个一年的鱼苗养殖期中,青海湖裸鲤易感原生动物寄生引起的疾病和微生物引发的疾病。 在青海省渔业生产养殖中用中草药治疗青海湖裸鲤鱼苗鱼种疾病尚属空白,考虑到病原的抗药性在用药后积累数年逐渐增强,按照《水产养殖用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避免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危害,一些常用药物在生产中逐渐被禁用,因此在2014-2016年两批次的一龄鱼苗养殖周期中,针对青海湖裸鲤一龄鱼苗在培育期易暴发的几种疾病,尝试采用中草药治疗,效果明显,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副作用小,对水环境的污染减少。 现总结如下:
1青海湖裸鲤易感染鱼病的原因
首先,由于养殖水体是由天然水源引进,水体中富含各种微生物,每年惊蛰之后,虫体复苏,虫卵开始着生繁殖,病原微生物复杂多样。
其次,循环水车间是避光的环境,水体中浮游生物量极低,即使在泼洒益生菌肥之后效果并不明显,有益菌群生长缓慢并且不完全适应循环水系统养殖模式。
再者,青海湖天然水体含盐量为12.5permil;~15.2permil;,pH 9.0~9.2[2],而裸鲤鱼苗养殖水体为全淡水,pH 7.6~7.9,盐碱度差异较大,虽然青海湖裸鲤为生殖洄游鱼类,野生产卵孵化的鱼苗初始生活环境为各入湖河道淡水水域,但随着鱼苗生长,加之其体表鳞片退化,鱼体对内外环境的渗透压有一定要求,当外界盐度无法与体内渗透压达到平衡时,其体表分泌黏液增多,轻微的外界刺激都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更易感染各种病原生物。
2青海湖裸鲤易感鱼病
青海湖裸鲤从“乌仔”“夏花”到一龄鱼苗的养殖周期中,常发鱼病主要有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和微生物诱发的疾病。
2.1原生动物寄生引起的疾病
2.1.1斜管虫病斜管虫为鲤科鱼类易感寄生虫。由于裸鲤体表无鳞,当斜管虫寄生时体表较为明显地呈苍白色。裸鲤水花鱼苗受此虫寄生时,一般虫体寄生于体表,显微镜下,鱼体头部虫体较多。乌仔鱼苗开始鳃丝也容易受到此虫寄生。寄生数量较大时,鳃及皮肤产生大量黏液,组织损伤,呼吸困难,窒息死亡。一般从发现个别病原体经2~3 d,鱼苗大批量死亡,当水质恶劣时,死亡加剧。
2.1.2车轮虫病车轮虫的寄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鱼苗、幼鱼、成鱼都能侵袭感染,寄生数量较少时患鱼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由于虫体具有滑行能力,会刺激鳃丝大量分泌黏液,形成一层黏液层,引起鳃上皮组织增生,妨碍呼吸。患鱼一般体色暗淡,失去光泽,食欲不振,甚至不摄食,鳃上皮组织坏死,呼吸困难,衰弱而死。在培育缸内的水花鱼苗患病时,呈“白头白嘴”状;夏花鱼苗患病严重时,呈“跑马”症状。
2.2微生物引发的疾病
2.2.1烂鳃病细菌性烂鳃一般发生于一龄鱼苗养殖后期,由于循环水养殖系统长期使用中,一些有机质慢慢富积,导致水质恶化引起的疾病。患鱼体色变黑,尤其头部暗黑色,离群独游,游速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严重者鳃丝被侵蚀发白或乳黄色,鳃盖外缘缺失或“开天窗”。此病一般在水温达到15 ℃以上并稳定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发病越快,致死率越高。养殖生产中,一般密度较高,水质越差,鱼抵抗力越差,越容易暴发。
2.2.2水霉病此病在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生,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鱼体受伤而引起。水霉病在鱼类发育各个时期均可发生,尤其在裸鲤人工孵化、“水花”鱼苗时期更易发生。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及成鱼。
3中草药实验对比及治疗结果
3.1斜管虫的中草药治疗措施
针对斜管虫采用不同中药进行对比试验,实验对象分两个养殖系统, 每个系统共7口养殖池,总养殖水体600 m3,养殖密度为6 kg/m3。斜管虫寄生情况基本一样,显微镜检查视野范围内1~3个。A系统采用槟榔1 kg、贯众0.5 kg、百部0.5 kg,熬汁,药汁稀释后全部泼洒于养殖水体,药渣装入筛绢网挂入养殖池中;B系统采用苦楝1 kg、贯众0.5 kg、百部0.5 kg,熬汁,药汁稀释后全部泼洒于养殖池中,药渣装入筛绢网养殖池挂袋。
观察效果:泼洒挂袋24 h候后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