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然脱世苏东坡
超然脱世的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提要:苏轼 字子瞻 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不但欣赏他词作的豪气壮丽,也欣赏他为人处事的超然洒脱,这篇论文将以苏轼的生平记事为主线,论述赏析东坡名篇佳作,感悟体味其豁达于世的情怀以及为官处事的睿智。
关键词:苏东坡 少年成名 父母官 乌台诗案 黄州 超然豁达 亲情 豪放派
北宋仁宗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于世,眉州人,是苏洵的大儿子。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与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苏洵给他的两个儿子取轼与辙来做名,对苏轼而言,“轼”是古代马车供客人扶手的横木,遇坦途时便没有功效,唯逢路途颠簸时才会为人所用。苏洵择“轼”字便是希望苏轼能够在人生仕宦的道路上能够像轼一样,隐匿锋芒,沉稳踏实。所以俗话说得好:知子者莫若父。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初入仕途时遭人挤兑,乌台诗案的大难临头,到谪居地方的犯官生涯,总其原因,怪就怪在苏轼那爱憎分明、不吐不快的性格。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圈子里锋芒毕露,不知收敛,终于使自己变成了反对党攻讦的靶子,从此颠沛流离、转谪各地。
从少年成名、前途不可思量的光辉到前途未卜、闲散州县安置的犯官,在此期间苏轼不但经历了人生的剧变,同时也实现了人格上的升华与诗词创作领域的飞跃。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却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所以,他值得我们去品读,去怀念。
【少年成名】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北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这是苏轼在科举考试里所做的春秋大文,其中引用尧帝宽刑的典故却难倒了当时主考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对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并受到了欧阳修等名臣乃至皇上的赏识。苏轼年少成名,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生涯。
年少成名,初入仕途便从通判做起,大凡年轻人能有此际遇都会吟诗作赋,抒发一下自己感慨,总不免踌躇满志,思欲奋发,而苏轼却在赴任途中与弟弟讨论未来辞职退隐的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熙宁年间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之后,苏轼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从一开始苏轼就是一个超凡脱俗,不慕虚名的人。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入峡》)
苏轼借此诗慨叹自己苦为世俗的富贵所诱惑,竟然抛弃了林泉之乐,这实在不是一个即将踏入官场的青年所应该产生的念头。
少年成名,苏子瞻怀才入仕;性喜自由,苏学士何去何从。
【人民的父母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因为在地方任官,苏轼切实地体察到了百姓的疾苦,深深地感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在变法的浪潮中走得太急,使得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到没有改变北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反而加重了黎民百姓的负担。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等革新派党人做法的苏轼,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远离朝廷的政治斗争,在地方任职的苏轼又找回了他那率真,豁达,潇洒的感觉。
在人间天堂杭州任职期间,面对婀娜艳丽的西湖,诗人心生爱恋之情,以一首绝句替西湖另起了一个雅号艺名:西子湖。
在密州任知州期间,苏轼依旧潇洒自在,一首《江城子》豪兴勃发,气势恢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