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动物保护意识及民族生态观.docVIP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动物保护意识及民族生态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动物保护意识及民族生态观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动物保护意识及民族生态观摘 要: 德宏境内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许多被列为国家保护野生动。历史上因绿孔雀多,被誉为“孔雀之乡”。如何有效保护珍奇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如何从德宏世居少数民族与动物相融相生中发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爱美护美民族生态观,从各民族动物保护意识和生态观中汲取营养,将原始保护意识赋予现代环保理念,并加以承传。 关健词: 德宏; 少数民族; 动物保护;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08-02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东和东北与龙陵、腾冲两县相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是云贵高原西部边缘,高黎贡山西南延伸地段,地形北高南低,有深峡大川、干热河谷、盆地浅丘、江湖河口,形成立体分布的动植物群落多样化,孕育了古代“氐羌”、“百越”和“濮”三个族群,生存着傣、景颇、德昂、阿昌和傈僳五个世居民族。有全国唯一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傣族、景颇族是主体民族,并有全国仅有的三个阿昌族乡和一个傈僳族乡,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有两个(即德昂族和阿昌族)在这里世居。民族学界一致认为:德昂族是德宏最早原住民族,傣族继德昂族之后迁入,景颇族、阿昌族又继傣族之后迁入。五个世居民族凭借俊秀山河,成荫绿树,多元物种,和睦相生,世代生息,创造了祖国西南滇边文明。 德宏境内动物资源种类丰富,珍稀禽兽多,因绿孔雀多,被誉为“孔雀之乡”,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草豹、(皮毛呈铜钱花)、红春豹(耳小尾长、铜钱花带淡红色)、芝麻豹(铜钱花小、脚短、颇能上树)、蜂猴、猪獾(体形狗头狗身、猪嘴猪脚猪齿、全身雪白)、苏门羚(山驴)、河鹿、灰叶猴、白眉长臂猿、熊猴、穿山甲、小熊猫、水鹿、黑熊、狐狸、水獭、岩羊、花面狸、冠斑犀鸟、双角犀鸟、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绿孔雀、原鸡大蟒等、此外还有花雕鼠、飞鼠、鼬鼠、翠鸟、白鹭、鹦鵡、太阳鸟等珍禽异兽。昆虫种类繁多,淡水鱼类、爬行类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保护各种动物与之和谐相生。是生息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责任。 一、傣族先民与孔雀大象和其他动物的相融相生 (一)相沿成习的生态意识。据新石器遗址考古出土遗址证实,中国南方(乏指黄河与淮河以南)生息有大象和孔雀[1]。唐人樊绰撰《蛮书》卷四《名类》记载:“茫蛮部落,并是开南(今景东)种也……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2]。说明公元7世纪,傣族人民就已经将美丽的孔雀和威猛的大象驯化成景观鸟与役力畜,他们深知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大象作为畜力从事农业生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因此对大象十分敬重,并与人类和谐共处。 滇西傣族先民古越人所谓的“象耕”,有人认为是“象自蹈土、鸟自食萍,土蕨草尽,若耕田状,壤糜泥易,人随种之”。即驱象入田踩踏耕种。我们认为今德宏近邻缅甸的坎底傣族沿用的一人驱象,二人随后扶耕是象耕法的实例。 傣族宗教信仰中关于佛祖曾转世为白虎、金熊、鸳鸯、玉兔四世的传说,瑞丽姐勒金熊塔、弄岛孔雀塔、弄安马鹿塔、缅甸南坎白虎塔、陇川景坎玉兔塔、畹町鹦鹉塔的建树与朝拜,说明人们对动物的崇信。另外佛寺取材于《佛经故事》经画中的孔雀、象、马、牛、鹿、猴、犀牛、犀鸟、鸽、鸡、鸭、鹦哥、鹤、黑八哥、兔、鱼、鳄、蛇等动物塑像,民间所谓的“阿銮”故事,都喻示着傣族自古就视野生动物为友将其列为崇拜和保护对象。 傣族先民从中原引入夏历推广应用于农事生产,滇西傣族早在两千多年时就创造了光辉的农耕文化,在唐代,傣族先民已普遍使用“象耕”,已从乘象到犁耕,很少进行原始的“刀耕火种”,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直至近代。傣族不但崇象,而且注意保护各种野生动物,如傣族谚语“信滚牙传摆,属德谢党哩”(做人不要乱烧,要多做好事)、“央准日裸永、刚、章”(不准打孔雀、马鹿、象),体现了傣家人恒古以来就视野生动物为友的生态理念。特别是在开发生态旅游的今天,保护好孔雀、马鹿、象及周围生态环境,不仅给自己带来财富,更主要的是维护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二)傣族先民不养蚕的原始生态观。云南的纺织技术据考古学家考证大约始于三千多年以前。汉晋时期,永昌“知染采文绣”,产“蚕、桑、绵、绢、采帛、文绣”,花色品种颇多,能将“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白叠亦即“洁白不受污汗”的桐华(亦作檀华,即木棉,有人考释认为不是木棉,而是另一种植物),傣族先民采摘野生木棉织布,是因为他们有不养蚕的习俗,由于宗教信仰原因,认为用木棉花织“绩花”布可以避免扰乱蚕的生息。傣族尽管用桑木和竹木制弓,但是尽可能避免杀生;而仅只用于御敌。 (三)傣族传统织绣艺术中的动植物纹样与自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