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东坡体.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东坡体

第三讲 东坡体 一、苏轼的生平及思想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全才:其文可比肩韩、柳,诗可步武李、杜,词媲美辛弃疾,创作上不管是拓展前人(如诗文),还是独自开宗立派(如词),在每一领域里都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欧苏、苏黄、苏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于宋仁宗景祐二年诞生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晚年文名震天下,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纵横开阖的文风深深影响了苏轼后来的生活与创作。苏轼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宁静而又紧张的求学中度过的,20岁时就已博通经史,下笔琳琅。 嘉祐元年,苏轼随着父亲和弟弟苏辙来到汴京。次年,苏轼与弟弟双双及第,顷刻苏氏父子名动京师。嘉祐六年苏轼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考取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在制科考试前后,他连续写了《进策》25篇、《进论》25篇、《礼以养人为本论》6篇,系统地分析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弊端,并探究了造成这种弊端的病根。他认为改革的关键不是变法而是任人,这大不同于王安石在嘉祐三年上仁宗万书中所提出的变法主张,与王安石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人生道路。 中科制后,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凤翔府判官,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开始。治平四年(1066)4月苏洵病故,他扶柩归蜀服丧。服丧期满回朝时,王安石领导的变法浪潮席卷朝野。上层社会内部急速分化,原来十分赏识王安石的欧阳修、富弼等元老,从庆历革新的支持者一变而为熙宁变法的反对派,形成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集团。苏轼本来就只提任贤人而不提变法制,加之与反对这场变法的元老关系密切,因而他立即站在保守派这一边,反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激进变革。这样他不得不离京外任,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 在密州时,作者写下了[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隐退,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要更深刻更沉重。 新法实施过程中难免产生种种流弊,变法派中任非其人更造成了变法的负面效应,对变法本有抵触情绪的苏轼只看到变法结下的苦果,并写诗揭露新法扰民蠹国,这酿成了后来有名的“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七月,王安石已经退出政治舞台,变法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变法派中的新进以苏轼讽刺时政的诗歌为把柄,必欲置他于死地。苏轼也写诗与弟弟诀别: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朝野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营救,王安石也上书神宗说情,神宗本人对苏轼这并无恶感,苏轼才幸免于杀身之祸,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四年,苏轼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的思想和个性原本就很复杂,早年以“济世”、“功业”自期的是他,“早岁便怀齐物意”的也是他(《和柳子玉过陈绝粮次韵》)。经过“乌台诗案”这一沉重打击,他需要寻求心灵的安慰,思想中早已存在的释、道思想有所发展,儒家的积极进职、道家的因任自然、释家的自我解脱同时出现于这一时期的诗词中。释、道对他难免有一些消极影响,但在他的精神生活中也获得了某种肯定的意义:这使他既忧国又忧民又旷达自若,既透悟人生又一腔热肠,他进入了一种新的精神境界。 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朝局地覆天翻,保守派重新回朝掌权,不久苏轼回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司马光偏执地废除一切新法,保守派又要使朝纲恢复仁宗那种沉闷因循的旧观。苏轼不同意旧党“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的做法(《辩试馆职策剳子》),这样。旧党执政他也不能安于朝。从元祐四年起,他先后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苏轼受到新旧两党夹攻的原因,主要由于他磊落的襟怀和无私的品德,他从来不以个人仕途的升降为怀,而以国政的兴衰成败是念。他早年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因为他与王对时局的认识和救弊的措施不同,不愿违心附和执政的新党谋取高位;司马光执政又不愿违心尾随这位温公以自固。 元祐八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苏轼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知英州,接着再贬惠州安置,此时,他是已近60的老翁了。绍圣四年(1097)朝廷又加重了对元祐党人的惩罚,他又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那时海南岛的生存环境比惠州更糟,去海南岛时“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到昌化军谢表》)。所幸他那开朗坦荡的胸怀,那任真逍遥的禀性,那随缘自适的态度,使他得以战胜恶劣的环境和阴险的迫害。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时,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