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念奴娇 赤壁怀古》邵正兰老师参赛课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主讲教师:邵正兰 2014年11月26日 一、词题解读 念奴娇 词牌名。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 赤壁怀古 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以西,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旧址; 怀古 指以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感慨兴衰,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作者游览赤壁旧址,遥想历史,怀古伤今,故作此词。 图2 赤壁古战场 图1 今日赤壁 赤壁之战简介 公元208年7月--12月曹操先后败袁绍、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从河南挥师南下,预计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操进河南,刘表死,其子刘琮(cóng)不战而降。依附刘表的刘备南撤。曹操收编的刘表部队,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大败退军途中命诸葛亮赴江西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于是,孙权命周瑜为主将,帅三万精锐部队,联合刘备军共五万余人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对峙赤壁。曹操将战船收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占。周瑜命黄盖诈降,曹操中计,于是黄盖趁机驶入曹营放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蔓延,节节败退。孙刘联军以弱胜强,曹操轻敌自负。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图3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生于公元1037年1月8日,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豪放词派代表人物。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造诣,书法、绘画、烹饪方面成就都突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 对词的革新。是宋词从音乐附属品转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从表现爱情扩展为表现文人性情。 生平:21岁参加科举为王安石赏识。年少轻狂,仕途不顺,屡次被贬。 不论被贬何处,都能造福百姓,深得民心。在西湖修建长堤,为今天“苏堤春晓”一景。公元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享年65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二、苏轼 作品 古文 《石钟山记》《贾谊论》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词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肖像 三、词文赏析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上阕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旧城西边,人们说是三国时期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惊涛拍打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一时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曹操、周瑜、诸葛亮) 译文 词的上阕写了什么? 即地写景,词文表现了空间和时间背景,着重描绘赤壁旧址。 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遥想周瑜当年春风得意,小乔刚嫁他,豪气满怀,英姿奋发。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周瑜儒雅的装扮),谈笑之间,曹军战船灰飞烟灭。 今日故地神游,可笑我多情,过早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如梦,洒一杯清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译文 为什么苏轼明明是写周瑜,又联想到自己? 周瑜年轻有为,潇洒从容,成竹在胸。苏轼借此自喻,希望改变北宋当时战乱,但自己年华老去,与年华方盛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强烈对比。 词的最后一句意为人生短暂,不必时时将愁怨结于心中,不如举杯赏月。 作者胸怀天下,壮志未酬,亦不会不满现状,反而是淡定从容的心态。 小结 学习了本首词上阕和下阕,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词中一共有哪些镜头? 镜头一:作者临江眺望,大浪滔滔。 镜头二:古战场 镜头三:悬崖峭壁,飞沙走石。 镜头四:周瑜火烧赤壁,意气风发。 镜头五:年华老去的苏轼,独自感伤。 分析 1、词的上片,大浪怎么能够淘尽人物呢? 2、作者用人道是,借他人之口来写赤壁? 3、词的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从乱、穿、惊、拍、卷五个字来分析。 4、九、十句在全篇起什么作用? 1、作者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点名此处赤壁不一定是赤壁之战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 3、写了江岸石壁,“乱”字写险怪,“穿”字写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字写汹涌,“拍”字描绘了水石相搏,“卷”字写出浪花四溅,奔腾起伏的景象。实写赤壁之景,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 4、承上启下作用,承接上文秀美如画江山,引出下片抒情。 主题 这首词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