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症诊断及分型建议修订版
debra_china@163.com 脆弱的皮肤 ·坚韧的爱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诊断及分型建议修订版
原文链接:/article/S0190 -9622(14)01040-8/abstract
翻译:周迎春。翻译时间:2015 年5 月。说明:某些名词的翻译以后可能修改。
作者:Jo-David Fine, MD, MPH, FRCP; Leena Bruckner-Tuderman, MD, PhD; Robin
A. J. Eady, DSc, FRCP, FMedSci; Eugene A. Bauer, MD; Johann W. Bauer, MD; Cristina
Has, MD;Adrian Heagerty, MD, FRCP;Helmut Hintner, MD;Alain Hovnanian, MD, PhD;
Marcel F. Jonkman, MD, PhD ; Irene Leigh, CBE, DSc, FRCP, FRSE, FMedSci; M. Peter
Marinkovich, MD; Anna E. Martinez, FRCPCH; John A. McGrath, MD, FRCP, FMedSci;
Jemima E. Mellerio, MD, FRCP; Celia Moss, DM, FRCP, MRCPCH; Dedee F. Murrell, MD,
FACD; Hiroshi Shimizu, MD, PhD; Jouni Uitto, MD, PhD; David Woodley, MD; 和
Giovanna Zambruno, MD
来自:Nashville, Tennessee;Freiburg, Germany;London and Birmingham, England;
Stanford, Palo Alto,和 Los Angeles, California; Salzburg, Austria; Toulouse,
France;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Dundee,Scotland;Sydney, Australia;Sapporo,
Japa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和 Rome, Italy。
背景:自2008 年关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诊断和分型的国际共识会议召开之后,
发现了一些新的靶向基因和临床亚型。同时,在一些以前已经描述过的亚型中发现了新的临
床表现。
目标:基于新的临床和分子学数据,我们希望就EB 的分型达成新的共识。
结果:在这次最新的共识报告中,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剥洋葱法”)。这种
方法按顺序考虑这些因素:主要EB 类型(基于检测皮肤裂隙的深度),临床表现的特点(疾
病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特定的皮肤外表现等),遗传模式,靶向蛋白及其在皮肤中的表达,
相关基因和突变类型,及(如果有的话)突变位点。
局限性:本分类方案审慎地使用了2013 年6 月之前所有出版的数据。随着对这一组疾
病的了解越来越多,未来很可能会有新的修订。
结论:这里推荐的分类方法应该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都有价值。分类方法中同时强调
了每一种EB 亚型的临床表现和分子特征,并且分类结构足够灵活,允许以后继续修改。
关键字:分类;诊断;电子显微镜;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遗传学单克隆抗体。
当前每一种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的亚型都是通过遗传模式和综合考虑临床表
现、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和分子学的检测结果来定义的。自从1962 年根据电子显微镜下特
征对EB 做分型以来,随着流行病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在大量已做过良
好临床诊断的患者中的应用,我们又掌握了很多疾病自然史和发病机理的知识。
自1988年以来有过四次关于疾病诊断和分型的国际共识会议,其中最近的一次于2007
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此后又发现了几种新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2013 年 6 月,一些
顶级的EB 专家聚集在英国伦敦,审核了本疾病的整体数据并修改了EB 患者分型方法。新分
型方法更多地关注每种亚型在分子层面的发病原因。
概要
自上次国际共识会议关于诊断和分型的建议在2008 年出版之后,又发现了许多先天性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新基因和新临床表现。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体系(“剥洋葱法”),依次考虑每位患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成人失禁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团标解读课件.pptx VIP
- 义务教育法课件.pptx VIP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pdf VIP
- 高校辅导员招聘考试《基础知识》试题汇编(含答案).pdf VIP
- 第十四章烧伤冷伤咬蛰伤.pptx VIP
- FLOEFD 2021(Standalone 版)软件教程-第8章高级模块示例(管内燃烧).pdf VIP
- 未来之路 比尔盖茨.pdf VIP
- 物流园区绩效指标体系.pdf VIP
- 迅达电梯SMLCD人机界面培训5400主板按键操作培训.pptx
- FLOEFD 2021(Standalone 版)软件教程-第7章参数化研究示例.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