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引言第1章).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导论(引言第1章)

2.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建筑、农业等)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晋商明清鼎盛一时:地理交通、食盐资源)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和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春秋战国七国依托山川,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以竞争为目的的的建设)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状元乡”)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   1、“山西”地区。即关中地区   2、山东地区。即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   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论述题)   (l)正统文化的主导作用: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   (2)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合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3)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的意义: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竞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国手”。他们在为同一的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荣誉感。不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4)特定地域文化的保存作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孟子不违天时观,在古代具有代表性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例: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一般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砍伐树木一般也在秋冬季节。 有文献记载政府禁止擅自砍伐山林。 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   (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 (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趣味故事一则 朱元璋和柿树(爱植树的皇帝)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 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明初的植树活动:   (1)1391年,朱元璋意图在将来建造一支从事海上扩张的海洋船队,在国都南京地区共栽种了近5000万株梧桐树、棕榈树和漆树。他预计建造的海洋船队在他有生之年虽然没有完成,但最终于15世纪初叶在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手里完成。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之后又把种植桑、枣树的命令推广到全国范围。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棵左右。 二、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l)开垦土地。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和土地的开垦相伴,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俚的“尽地力之教”,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      (2)兴修水利。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 唐宋时期,正是由于大量兴建败塘水利工程,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