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连通性——社会网络研究的历史转向教案.doc

回到连通性——社会网络研究的历史转向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到连通性——社会网络研究的历史转向 邱泽奇 ? 范志英 ?张樹沁 文章来源:《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3期   [摘要]社会网络研究是自格兰诺维特以来在社会学最具影响力的领域之一。然而,系统回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社会网络的探讨就会发现,其研究的基本方向出现了偏差,工具主义替代了对人类社会基本原理的探讨。本文围绕社会网络的基本问题即连通性问题,探讨了既有研究在连通性的形成、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维度的得与失,呼唤社会学研究在人类社会具有高度连通性的时代回到连通性和对人类社会基本原理的探讨。   [关键词]连通性 ?同质性闭包 ?结构平衡      2004年,弗里曼(Freeman,2008:154)系统回顾了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对小世界(small world)研究文献的分析观察到,从文献的引用源流和知识发展来看,始终存在着两个几乎完全隔离的社区,一个是社会科学的社区,另一个是自然科学的社区,直到21世纪,这两个社区也未能走到一起。   时隔10年之后,哥德尔和梅西(Golder Macy,2014)在《美国社会学年鉴》上撰文,认为社交网络产生的、基于个体行为的、带有时间标记的数据,为研究人类社会的认同、地位、冲突、合作、集体行动、扩散等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同时,也对社会学的方法论提出了直接挑战。   为了强调这一点,在文章的开头,他们还引用了瓦茨(Watts,2011:266)的一段话:“正如望远镜引起了天体研究的革命一样,通过将不可测转化为可测,移动终端、万维网以及互联网通信领域的技术革命等具有潜在的力量,让我们对自己以及互动的理解发生革命……在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提出对人类的研究不能仰仗老天而应该依靠我们自己的论断300年后,终于,我们有了自己的望远镜,让我们开始革命吧!”   对照10年内的这两篇文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为了研究社会网络我们曾经寻找数据,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相互隔离的领域各自为战;另一方面,当真正的、基于社会网络的“大数据”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却又不知道如何利用,还要誓言一场研究的革命。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们的革命将从哪里开始?为此,我们不得不回到问题的原点。从那里开始,探索社会网络研究的起点、发展、机会与未来。   构成社会网络的条件是节点之间的连通性。在连通性的基础上,结构既是连通性的后果,又是影响连通性变化的因素;而对结构形成影响的,则是节点的内生或外生属性。因此,节点(nodes)、边(lines,edges)、结构(structures)、动态(dynamics),构成了社会网络研究的不同层级,也提出了社会网络研究的不同议题域。   本文试图通过把握对社会网络研究的不同知识来源与脉络,探讨连通性的条件、特征以及影响,呼吁社会学回到人类社会互动的基本问题上来。正如瓦茨(Watts,2011:266)所说,参与对自己以及互动理解的革命。本文的第一节探讨社会网络研究不同的知识来源;第二节重点关注针对网络要素及连通性重要性的探讨;第三节讨论连通性的机制和影响连通性的因素;第四节归纳社会网络结构对节点的影响;第五节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回到连通性探讨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一、多学科传统:刻画连通性   在今天的学术界,“社会网络研究”并不是一个具有共识的概念。即使在社会学领域,不同学者也意指自己熟悉的那一片天地,显然,不同人的所指,并非在同一片蓝天下。在社会学之外,其歧义性就更加凸显了。如此格局的形成,与它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就社会学而言,对社会网络的思考可以追溯到齐美尔(Georg Simmel),他的形式社会学最明显地体现了连通性的思想。齐美尔(2002:55~91)认为,社会由个体的互动形成,社会存在于若干个人有着相互影响的地方,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宏大的机构和系统,而是从最简单、微妙的人际互动的形式和类型入手,研究(人)数对互动形式的性质和关系复杂性的影响。“三人组合”与“二人组合”不仅是数量差异,更是社会互动性质的分野。二人群体的社会关系是纯粹的、直接的,每个人仅面对另一个对象;可在三人群体中,每个单一要素都会作为其他两个要素的中间体发挥作用,故,面对的不再只是另一个对象,还有超越个体之上的集体。三人互动,已经体现出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性质①。   今天看来,齐美尔对互动形式的重视是被重新发现的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渊源。遗憾的是,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人接过他的衣钵去发展社会网络研究。   社会网络研究的初期成长,除了社会学以外,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小群体社会结构和群体动力学的研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莫雷诺(Jacob L.Moreno)首次使用了社群图(soc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