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霍乱ppt幻灯片.ppt
霍乱 历史 1.印度恒河下游三角洲是古典型霍乱的地方性疫源地;印尼的苏拉威西岛是埃尔托型霍乱的地方性疫源地。 2. 1817年到现在有7次大流行 ,前 6次大流行是古典型,均起源于印度;第7次大流行则是埃尔托型,至今尚无宁息迹象 。 历史 3.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霍乱传入中国,至1948年为止近130年中,大小流行近百次,6次世界性大流行无一不祸及中国。我国1924—1948年每年有发病(数万~10余万),病死率30%以上。 4.1992年印度、孟加拉发生的O 139流行,我国新疆也有发病,可能第八次大流行将开始。 历史 5.(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其余两种为鼠疫和黄热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 病原学 1.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弧菌,弧形或逗点状,有鞭毛、运动活泼。 病原学 2.分类: (1)O1群:古典及爱尔托生物型。 (2)不典型O1群:无致病性。 (3)非O1群:其O抗原与O1不同,但鞭毛抗原相同。非O1群已从O2编排到O 200以上血清型,其中O 139是1992年发现,不被O1及非O1群的O2—O 138血清型霍乱诊断血清所凝集,故叫O 139。 病原学 3.O1群有ABC三种主要的菌体抗原,A为群特异性抗原,B、C为型特异性抗原,相互结合形成三种血清型: (1)稻叶型——原型(AC) (2)小川型——异型(AB) (3) 彦岛型——中间型(ABC) 病原学 4.培养: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碱性培养基生长更快。pH8.4-8.6碱性蛋白胨水中快速生长,并抑制其他细菌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 病原学 5.致病性:可产生内毒素、肠毒素(外毒素)、神经氨酸酶,致病主要是肠毒素。 6.变异:自然突变也是本菌的特性之一 。 病原学 7.生活力:对热、干燥、酸及消毒剂耐受力低,水中生存时间长,耐低温、喜碱。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病人可连续 排菌5—14天) (1)古典型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为1:4, 埃尔托型1:36。 (2)带菌者有恢复期、慢性、潜伏期、 健康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可带菌3月 —几年。 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1).比较复杂,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蝇均可单一地或交错地传播本病。 (2).水在传播本病中的作用最为突出(水最易被粪便污染)。呈暴发性,病人沿被污染的水体分布。 (3).经食物传播的作用一般次于水传播。 流行病学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1).病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 包括抗菌和抗毒免疫 。 (2).再感染仍有可能性。 流行病学 4.流行特征: (1)地方性及流行扩散:具有地方 性疫源地。 (2)季节性:我国夏秋季7—10月。 (3)传播方式:水型爆发流行;远 距离传播 。 发病机制 途径: 发病机制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是由于激活细胞环磷酸腺苷介质系统的结果。 发病机制 A1片段具有二磷酸腺苷(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使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分离出ADP-核糖转移到三磷酸鸟嘌呤核苷(GTP)结合蛋白中抑制G蛋白a亚基的GTP酶活性,阻止GTP水解,导致腺苷酸环化酶持续活化,使三磷酸腺苷不断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cAMP浓度持续升高,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水、氯化物、碳酸氢盐的功能加强。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钠和氯离子的吸收,使水和NaCl在肠腔积聚,引起严重水样腹泻。 病理生理 1.主要病理变化严重脱水现象。 2.液体丢失的部位小肠。 3.霍乱病人粪便为等渗性的。 4.代谢性酸中毒。 5.低钾综合征 。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3天,最短3~6小时,最长7天。 2.典型病人(分为三期): (1)吐泻期 (2)脱水虚脱期 (3)恢复期 吐泻期 1.时间:数小时至1~2天。 2.突然起病,先泻后吐。 3.一般不发热。 腹泻 (1)特点:无痛性腹泻,无里急后重感。 (2)外观:大便米泔样或清水样。 (3)次数:每日数次到数十次甚至不可 计数。 (4)数量:2000~4000ml,重 者8000ml。 呕吐 1.多不伴有恶心。 2.喷射性连续性呕吐。 3.内容物与大便性状相似(米 泔样或清水样) 。 脱水虚脱期 1.脱水。 2.循环衰竭 。 3.电解质紊乱 。 反应期及恢复期 (1)脱水纠正,症状消失。 (2)1/3患者(以儿童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