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调查研究.doc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调查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调查研究 摘 要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 被视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 是国外近年来生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理论生长点。在综合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生涯适应力的缘起、概念内涵、理论建构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便人们更深入地体会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最后, 该文指出未来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应继续注重理论建构的丰富和完善、注意概念的文化适应性、关注其在生涯咨询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加强对有生涯困境群体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 生涯适应力; 生涯角色 引言 一、生涯适应力的缘起 Nevill (1997) 曾说过: “一个影响深远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理论, 往往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脉搏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在观点上做扩充与修补以适应环境变化上的需要”。在生涯领域内,Super 的生涯理论的发展过程无疑是最佳的诠释与典范。“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概念的最先提出就是源自Super 对其生涯成熟度理论的不断修订。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是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于1955 年提出, 不过,最初是采用职业成熟度(vocational maturity)这一词, 将其界定为: 与年龄阶段相吻合的, 在态度和认识上均有所准备, 能够应付一系列的职业发展任务, 即从明确职业目标、选择、计划、执行确定的目标, 到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 再到退休前后的准备(Super, 1955)。后来为Crites(1965)所提议的“career maturity”所替代, 视为个人在生涯发展上的速率与程度(Crites, 1974)。二十余年后, Super 和Knasel (1981) 进一步研究认为, 从理论角度上讲, 成人与青少年之间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因为成人已经投入到工作世界中去,而青少年对工作的体验则是零散的且更多的是预想, 这就表明青少年期的生涯发展往往深受社会与个人成熟因素的影响, 多成线性模式发展,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涯发展将有更多的个别性, 在 因应生涯发展事件上也有更多的自主性与个人责任的承担。实践证明, 生涯成熟度在理解成人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很小, 为了解决在成人阶段使用生涯成熟度这一术语所引起的问题, Super 等(1981)建议使用“生涯适应力”术语, “这个术语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目前许多人都可能面对的是异常的, 非成熟的问题” 。此后, Super,Thomson 和Lindeman (1988) 进一步分析了使用生涯成熟度的结构来考虑成人生涯发展不合适的原因, 认为决策能力在青少年之后可能并不再继续发展, 这是因为“与发展性任务之确立、保持或脱离有关的应对态度和能力可能并不随年龄而发生变化”。由此, 他们认为, 当考察成人职业发展时应使用适应力概念, 因为适应力概念突出了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同时, 使人们将注意力从为生涯决策做准备的生涯成熟度转向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和工作条件做准备的生涯适应力。这样具有心理学意义的生涯适应力概念开始逐步替代了生物学意义的生涯成熟度概念。后来, 人们逐渐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扩展,认为它完全可以替代生涯成熟度概念(Savickas,1997; van Vianen, De Pater, Preenen, 2009)。这是因为Super 的以“生涯成熟度”概念为核心的生涯发展理论及其生涯咨询的理念基础强调的是个体处于一个固定不变、存在普世却仍有真理的现实环境里。这就意味着: 个体在面对与处理生涯问题时, 常常是在被决定的系统下进行, 所有的因素都将被预知, 且因果关系的发展往往是呈现出线性、持续向前的态度(GuindonHanna,2002)。这一理念显然已与当今时代发展并不相符。因为在今天, 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已是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Bright Pryor, 2005)。如此一来, 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并非生涯辅导的目标, 而引导来访者以开放的心理系统去适应复杂动态的生涯系统或为正确的辅导路径。台湾学者刘淑慧和朱晓瑜(1999)亦认为, 生涯规划之道即是因应不确定性之道。但是, 纵观过去的生涯文献我们会发现, 多数生涯理论在教导人们规划生涯的技巧和方法, 强调人们透过这些方法建立理想明确的生涯目标, 去达成“确定”的状态, 作为实现圆满人生的依据, 这在某种程度上, 也逃避了对不确定性的探讨。特别是传统的生涯决策理论的基本目的就在于“选定”、“确定”一个方向, 基于此目的, 大多数的生涯决策理论主要在于提供一个“它应该是这么发生”的规范, 这也是多数生涯学者所推崇的理性生涯决策模式。然而,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