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邪派”小魔女吴莫愁-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等作文素材
2013高考作文素材:“邪派”小魔女吴莫愁: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等榜样印象:乖乖女心里住着一个特立独行的摇滚灵魂
(30秒速写)
别因为另类就急着去否定,世界只有包罗万象,才显得精彩万分。
因为另类
吴莫愁究竟有多红?在网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她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唱响的那首《Price Tag》的点击量,已经远超其英国原唱者Jessie J。在整个节目盲选中,导师杨坤唯一一次帮坐在身边的那英拍下转身按钮就是为了她。
从小就跟随父母坐着大篷车演出的吴莫愁,拥有一个不寻常的童年:流浪、自由、小明星……这些跟电影情节类似的生活让她变得独立和另类。
有些人天生就是与平庸对立的,因此注定饱受非议。真正的潮流存在于颠覆所带来的可能,这种颠覆必然是对传统的挑战,公然破坏既成的审美规则,但它必须要拥有另类的魔力。中国很少拥有这般另类气质的人,吴莫愁因此注定是少数派。
从最初的惊艳亮相,到唱《瘁》时的千夫所指,再到后来让人哭笑不得的《爱是怀疑》,在这个区间内,人们的评价绝大多数在于针对她的奇怪和不寻常,而非对她音乐的否定。而现在她成为一个不太严肃的话题,为赶时髦者提供了又一次狂欢。
无论吴莫愁将来是否会取得成功,至少在此刻,她让我们感受到某种巨大的可能,即使这种可能仅仅处在未知的状态里,但这并不影响她所带给我们的新鲜体验。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时代,我要送给吴莫愁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012年9月30日晚,在收获无数争议和肯定之后,中国最火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落下帷幕,“小汪峰”梁博夺得冠军。如果说梁博代表了主流观众的喜好,那么亚军——90后女生吴莫愁无疑是特立独行的最佳代表,她用那怪异的唱腔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不过,就像她的导师庾澄庆所说的:我们是邪派!我们不做第一,只做唯一。在中国音乐界,这样的精神难能可贵。
吴莫愁现在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大二年级,但她在参加《中国好声音》以前就已经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在舞台下,她是一位乖乖女,老师们都觉得她很安静,可一旦站在舞台上,她就为音乐着了魔,变成了“鬼见愁”。
当其他歌手在努力模仿别人的路上试图杀出一条血路时,吴莫愁选择了“破坏”,但她并不止于“破坏”,而是“重组”,虽然会令评委迷茫,但坚持另类范儿就能塑造唯一。这也是她的名字能作为微博热搜词蹿到第一名的主要原因。
62岁“爱心妈妈”张淑华:老弱的身躯,强大的爱心
榜样印象:只身救灾,返程只留硬座钱
在9月7日昭通市彝良县地震发生后,和4年前汶川地震一样,年届62岁的承德人张淑华再次背上行囊,只身前赴灾区做志愿者。
张淑华是北京铁路局承德车务段的一名退休职工,多年前与老伴分开,独自一人生活。张淑华平时很节俭,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工资除了留下少部分生活费,其他的都捐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年来,她一直用“秋实”的笔名行善,尽管她帮人无数,却鲜有人知道“秋实”的真实姓名,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爱心妈妈”。
前往彝良灾区前,张淑华没有惊动身边的人。2012年9月9日,张淑华从承德启程到北京,又从北京坐车耗时40多个小时到达昆明,下车后又几经辗转,于12日晚才到达彝良。那天晚上很黑,又下着雨,她乘坐的班车借着运送物资大卡车的灯光一路颠簸着来到目的地。
第二天一大早,张淑华就加入到搬运物资的志愿者队伍中。志愿者团队怕她年老撑不住,安排她做后勤记录工作,可她却说:“我是来救灾的,不是来享受的。”就这样,张淑华在彝良呆了5个日夜。抢险工作结束后,她只留了买一张硬座的票钱,剩下的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纽约时报》第三代掌门人苏兹贝格:世界新闻界的传奇
榜样印象:不畏强权,捍卫新闻的独立与自由
(30秒速写)
一个新闻人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坚守原则、有远见、有商业头脑。
苏兹贝格:具有商业头脑的新闻人
到底什么样的新闻容易受人欢迎?直击真相的,还是深度报道的?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最对读者的胃口?民生、娱乐、政治,还是经济?也许答案见仁见智,美剧《新闻编辑室》给出的答案是:观众需要的不只是呈现,而是真相。《纽约时报》的第三代掌门人苏兹贝格就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远见,他对新闻自由的捍卫,让他成为由美国到世界的新闻巨人。
作为掌门人,34年来,苏兹贝格从来不对编辑记者指手划脚。大多数日子的下午他都会参加《纽约时报》挑选头条新闻的编辑部会议。但绝不参与讨论;对评论版更是放任自由。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发行人。1963年,他新官上任,为了扭亏为盈,他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决定,裁减了多达5400名员工,而对广告部则多方招揽人才,使广告收入大幅增加,从而使《纽约报时》的财力大增,编辑记者的薪酬迅速提高,报纸的质量明显改善。就这样,《纽约时报》由一份地方报纸变成了世界大报。新闻自由和商业利润在他那里得到了最好的平衡,也让他成为世界新闻界的传奇。
(30秒速写)
只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