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必修一_7.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赤壁赋》必修一_7

《赤壁赋》必修一   东省烟台市莱阳县第一中学 李宪伟     【教学目标】  1、“以为赋”的体裁形式。   2、分析本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的表达技巧。   3、深入挖掘深层的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艺说实在是一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二、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指导诵读   (注意感情流露)   四、本探究    1、在充分预习并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的内容,分析结构:     提示:本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本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2、初步接触以为赋:     本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的成分,使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的透辟理意。散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学的长处。   3、亮点透视:        结合“月出于东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字,体悟“赋”的语言特点。      提示:这段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     刘勰在《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      提示:本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意思是说苏轼此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没费什么气力,实际却匠心独运,思路缜密。细读此,品评的结构艺术。      提示:“结构”往往反映出笔者的功力,表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作为赋体游记,在结构上较之普通散,还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