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谈作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0课 谈作文

第10课 谈作文 第10 谈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炼观点,并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过程与方法: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内容,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示。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关于如何作所提出的主张,并进行质疑思辨。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前预习准备: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分设三位负责人。第一组负责搜集整理介绍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第二组负责从整体上解析;第三组负责针对作者在中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思辨。) 一、导入新。 一提到“咬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谈作》,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介绍作者。 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下面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作者朱光潜。 自然情况: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学院。192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教。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创作情况:朱光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发表作品,一生学习研究不辍,著述甚丰。主要编著有《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他熟练地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和《柏拉图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社会评价: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三、解析——质疑思辨——借鉴吸收。 听了同学们对作者的介绍,惊叹佩服之余,我们不禁对他那平实质朴、言近旨远的有些心驰神往了。下面就请第二组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他的——《谈作》,并请第三组的同学随时进行质疑思辨,全班同学都可以参加到交流讨论中。 1感知。 (1)写什么(内容)——作者认为写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要不厌其烦地咬嚼字,指出初学作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二者都不可偏废。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和记叙练起。简言之就是写作要注重积累、反复修改、不断实践。 (2)怎么写(写法)——作者以与读者平等的姿态、借书信交谈的方式,凭着信手拈的大量例证,详略突出地为我们娓娓道出了作的真谛。 (3)为什么写(目的)——这是作者在旅欧期间写给青年读者的回信,作者旨在就如何作问题,给处在困惑中的青年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2互动交流——质疑释疑——教师归纳提升。 (1)前六段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列举了众位名家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而且主要在人力。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质疑:按照作者的观点,那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人落笔即成美且不刊一字,这样的事情该作何解释呢? 教师归纳提升:大家能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非常难得,但请同学们认真读本“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作者在这里用词很严密谨慎,他并没有否定极个别天才的意思。其实,人们在惊叹于《滕王阁序》的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句句精妙的同时,谁又能否认天资聪颖的王勃自幼便勤奋好学这一点呢? (2)透过字,你能解读出作者为什么大力主张对的修改要“咬嚼字”吗? 因为在作者看,“咬嚼字”,不只是在表面上斟酌字的分量,而实际上也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从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作者曾在其他的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