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译文对比评析
对《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译文对比评析【摘 要】从《桃花源记》的众多英文译本中,选出林语堂和A. R. Davis的这两个译笔高超、具有鲜明特色、极富代表性的译本加以分析和对比。试从两位译者在标题翻译上的把握寻其根源的追溯度,探讨两位译本译者在字词选用层面的拿捏,在句式结构、段落和语法上的倾向,及译本中体现的译者对文化历史方面的翻译理解,同时也映射出译者自己的感悟,也对今后翻译学习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桃花源记》;林语堂;A. R. Davis;译本对比
1. 引言
陶渊明的散文诗《桃花源记》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了令人神往的田园生活,整篇文章被翻译成英文版本后,翻译研究界就相继展开了对于其各个译本的分析工作,例如:从翻译伦理角度试析《桃花源记》两译本,从文本特征定量分析看《桃花源记》英译本的词语操作常规等。本文则重点探讨A. R. Davis和林语堂在译本中的选词、句式、段落、语法、文化历史等方面表现出的处理手法的异同。
2.正文
2.1 陶渊明及其《桃花源记》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陶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他死后朋友私谥“靖节徵士”,故世称“靖节先生”。在陶渊明所做的诗文中,田园生活是他的主要题材,他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的序言,由于其独立超然的文学艺术内涵而独立成篇,也成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2.2《桃花源记》的英译情况
《桃花源记》有多个英译本:如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林语堂、方重、 A. R. Davis,James Robert Hightower,汪榕培、谭时麟等都将《桃花源记》翻译成英文。其中,较著名的数林语堂译本 (1940年)、英国汉学家A. R. Davis译本、罗经国、方重及汪榕培的译本。本文挑选林语堂和A. R. Davis的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2.1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文学家。福建漳州龙溪人。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2.2.2 A. R. Davis
A. R. Davis:著名的汉学家,也是一位从事东方文化研究的教授。他前后用了几十年时间,深入研究了陶渊明及其诗文,才完成这部译作的。他的这部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了所有陶诗的英译,以及他对这些诗文的评论;下卷是二部陶诗的校勘。
3. 译本评析
3.1标题的翻译对比
标题:桃花源记
林语堂:The Peach Colony
A. R. Davis:Peach-Blossom Source
《桃花源记》标题中的“源”指一片与世隔绝的地方,林语堂译为 Colony是非常恰当的。Colony不同于 garden 和park,指:a territory distant from the state having jurisdiction or control over it (引自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正是文章描述的那种地方。(张经浩 陈可培, 2005:60)
尤金.奈达(1982:76-79)曾在Translating Meaning 一书中对桃花源记的标题译文做如下评述:“There is even a problem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hrase Peach Blossom Source’ in the title. To most English-speaking persons, source suggests the origin, beginning, or agent for some type of production. It would not suggest in this context a spring associated with peach blossoms.”上述分析显示在标题的翻译中林语堂(下简称为林)的译文避免给英文读者造成事物联想上的偏差。
3.2 理解和表达
翻译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确切地表达。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往返反复的统一过程,不能截然分开。理解原文包括理解原文的字词、字词的明示和隐含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