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镛及香港文人报业终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查良镛及香港文人报业终结

查良镛及香港文人报业终结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 《明报》,1959年5月20日,由金庸和沈宝新联合创办,其间经历了无数高潮和低谷,到1993年金庸宣布正式退出《明报》时,已经发展成为香港乃至亚洲最有影响的报刊之一。那么,金庸退出《明报》,是不是就标志着香港文人办报的终结呢?一般认为,林山木将其《信报》的转手,标志着文人办报的历史在香港翻过了最后一页。我们首先从《明报》发展壮大的原因谈起。 金庸个人崇尚自由的天性。金庸崇尚自由,从其离开《大公报》便可看出。《大公报》一向是最有公信力、实力最强的报纸之一,金庸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这里。然而工作了一段时间,金庸发现,这里并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大公报》已经渐渐变成了“左派”报纸,政治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金庸感觉十分不自在,随即投奔了《新晚报》,金庸从来就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创办属于自己的报纸,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人的独特个性。金庸在长城电影公司工作的时候,认识并迷恋上了影星夏梦,在其创办《明报》后,夏梦又一次国外长途旅行,《明报》自一开始就系列报道她的行踪,不但如此,还不惜在珍贵的版面上专辟了一个“夏梦游记”专栏,一连十多天刊登夏梦所写的旅游小说和散文。一份以报道和评述社会大事和世界大事为主的报纸,现在却为一个女明星开辟专栏,一方面,说明金庸敢作敢为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这也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夏梦的游记小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读者的追捧。 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在创办《明报》之前,便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如果报纸办得不成功,自己还可以写小说。在创办《明报》伊始,《明报》勉强度日的时候,就是靠金庸的武侠小说撑下来的。连金庸自己也说,如果没有自己的武侠小说在《明报》上的连载,《明报》不太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优秀的人才。拥有优秀的人才是办好一份报纸的关键。《明报》的成功和金庸的用人之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报》在金庸管理的年代可谓人才辈出。《苹果日报》社长董桥、《东方日报》主笔陶杰,以及下文中即将提到的《信报》社长林山木,都出自《明报》。而包括张彻、黄沾、哈公、倪匡、林燕妮在内的一大批文人墨客都为《明报》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潘粤生、陈非、雷炜坡、汪济、王琳等知名评论家、作家也都先后为金庸效力,为《明报》成为香港的《泰晤士报》立下了汗马功劳。 香港自由的办报环境。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在香港无须执照,老板不限国籍、地域,注册个公司就可开张。700万人有17份本地出版的日报,此外还有6份中国内地、美国和英国报纸在这里印刷发行。人均的报馆数目是全球之最,而报纸也如同一般生意,随着市场的变迁此起彼落。 《明报》独立的风格。一份报纸能够获得成功,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其内容及其风格。从风格上讲,《明报》介于严肃和轻松之间,也就是说,既刊登严肃的社评和政评,也不拒绝一些香艳小说作为点缀,在办报的宗旨上,金庸在《明报》的发刊词中就明确表明这张报纸要维护“公平与善良”。而其独立的立场,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1962年开始,大陆的移民潮向香港转移,达到高潮,香港已经存在的矛盾立刻就激化起来。香港的报纸基本上表现为两种态度,一是“左派”报纸,与中国大陆的政策保持一致;一是右派,对此大登特登,甚至煽风点火,制造事端。《明报》对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一开始就表现得非常理智、冷静。《大公报》从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出发,多次发表文章抨击金庸和《明报》,但《明报》敢与其叫板,结果一场激烈的笔战下来,《明报》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竟慢慢变成了一家香港妇孺皆知的“名报”。 独立的报格,是《明报》成功的最主要原因,那么它于1993年的变卖,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最直接的原因来自金庸的年事已高,无力承担起这样一份报纸的经营策划。并且后继无人,金庸的子女们无人愿意或者说有能力接手《明报》。因此在《明报》仍处于发展的阶段改由商人管理,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尽理想,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如果说《明报》转手的最大原因在于后继无人,那么香港文人办报的终结,《信报》的转让则不仅仅是后继无人那么简单,笔者认为,香港一份重要的财经类报纸――由香江第一健笔林山木创办的《信报》转让的原因,更具有代表性,更能说明香港文人办报终结的原因。 自由的办报环境,停刊、创刊、转让司空见惯。自由的办报环境,也就意味着报纸办得好,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然而自由市场就是这样的无情、残酷,能够让你生存,也能让你被淘汰。《信报》的转手并非是因为其无法在香港报业市场中竞争下去,但林山木夫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