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丹娜-用童心读懂孩子故事
郑丹娜:用童心读懂孩子故事人物档案:郑丹娜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首届十佳班主任、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并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2008年被授予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并被评为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之一。
她说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犯错误是学生的天性,不犯错误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她用足够的耐心帮学生认识错误,也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她在教室的墙壁上挂起“心情晴雨表”,根据学生画在自己名字后面的笑脸或哭脸,了解这一天谁最需要关心。
她用“悄悄话”练习本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开心时她跟着欣喜;学生难过时她送上安慰;学生迷惘时她及时指路;学生委屈时她耐心倾听,学生有意见时她虚心接受;学生挑出她的错时她真诚道歉、道谢。
熟悉的人都说,在办公室里找不到她,要找她得去操场或教室,因为她总和学生在一起,培植班里的小菜苗,呵护班中的小金鱼,在操场上投沙包,在教室里说悄悄话,或者津津有味地和学生探讨一道题……
她叫郑丹娜,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的老师,是学生愿意讲“悄悄话”的朋友,是一个没有忘记童年的人。
“ 要让我的学生爱上我,而不是怕上我。”
◎“非常不开心。语文阅读扣了24分。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会加油!可是,郑老师,您能不能不读分数啊?”
“不好的不说,我表扬一下好的可以吗?”
◎“每个人都觉得**很讨厌,经常做损害我们班荣誉的事。可是他也有优点,比如您提醒我们要保持桌椅整齐,晨练回来后他就主动码桌椅……老师您看我们家金鱼吐泡泡!就是我的画太难看了。”
“你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太可贵了!还有你家金鱼太可爱啦!”
在这样的“悄悄话”里,看不到老师的威严和学生的惧怕,只能看到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在老师面前的无拘无束;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欣赏。在这样的对话里,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更像是平等、友好、用好奇的眼睛看世界的另一个孩子。
郑丹娜和学生之间为什么能达到如此“无障碍”的境界?是因为她温柔善良的性格吗?
郑丹娜说,其实,在和学生的关系上,她也走过一段弯路。1993年,还不到19岁的郑丹娜成了四、五、六年级的美术和历史课教师。那时的她,以为教育就是要严肃,要认真,要较真,要能“镇得住”学生。面对一群比她还高的学生,她板起面孔,握着他们课上传的纸条做把柄,大着胆子震住他们的“头领”,竭力维持住课堂的秩序。第二年当上班主任以后,她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努力维护班级的稳定。
是学生的一句话改变了郑丹娜的认识。
那天午休时间,郑丹娜因为错怪了一个学生,到班里给学生道歉。为了表达歉意,她讲了一个笑话。学生都被逗笑了,她也忍不住笑了。可能是感觉气氛不错,一个胆大的女生突然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您今年多大了?”郑丹娜想考考学生的眼力,就笑着说:“你们猜。”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猜您60岁!”“为什么?”郑丹娜很诧异。那个学生天真地回答:“因为,我爷爷就60岁。他也特别厉害。在家我最怕爷爷,在学校我最怕您。”郑丹娜一下子愣住了。另外一个学生可能是怕老师生气,赶紧对她说:“老师,其实您笑起来挺美的,我们特别喜欢看您笑。”
学生们的话让郑丹娜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孩子们那么懂事,我为什么总要责怪他们,总是抓住他们的一点点错误不肯放手呢?”
从此以后,郑丹娜回到了本来的样子——微笑、温柔、关心、体贴……她不再把严厉和震慑作为管理手段,而是发现孩子的需求,用孩子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2012年9月,郑丹娜接了现在的五(1)班。从确认这个消息开始,她就开始琢磨怎样让新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她。电视里正在播放的《西游记》启发了她的灵感:孩子们大都是“西游”迷,何不从这件事入手呢?于是,她请来六小龄童,和她的学生、家长做了一次交流。活动结束了,孩子们舍不得离去,都围着郑老师聊天。看那亲热劲儿,一点都不像第一次见面的师生,倒更像是相处了很久好的朋友。
郑丹娜说:“孩子是在活动中长大的,我不想让学生埋在卷子堆里,苦学课本知识。我希望孩子们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探索、实践,做快乐的创造者。”于是,她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去首都图书馆读书、到中国科技馆看展览;日常上学开展“我带蛋宝宝”体验活动;元旦和全班学生包饺子一起吃……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郑丹娜很快赢得了学生的心。
“老师您多大了?”“二十几岁吧!”“我觉得您特别有童心!”学生们的话让郑丹娜说不出有多快乐。20岁的时候被看成60岁,年近40时却被看成二十几岁,这些数字代表的绝不是容貌,而是代表了一个老师和学生相处时的状态。40岁的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