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性——兼论走向交对话的翻译批评
2009年7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2009
第36卷第4期 JournalofHubei andSocialScience) V01.36No.4
University(Philosophv
论翻译批评中的主体问性
——兼论走向交往对话的翻译批评
宋晓春,朱健平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
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
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
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
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
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
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
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关键词]翻译批评;批评的主体;主体间性;交往对话的批评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9)04—0109-04
一、翻译批评主体构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翻译实践的繁荣,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迫使译界人士对翻译批评进行认真的
思考。其中董秋斯、焦菊隐和赵少候分别发表了《怎样建立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翻译批评的标准
和重点》、《论翻译批评》和《我对翻译批评的意见》等文章【l】矧硎,对翻译批评的标准、原则、方法等进行了
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讨论,但未涉及翻译批评主体的资格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
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也有学者,如林克难将其定位为第五次翻泽高潮,而第四次高潮为新中国
成立至“文革”前),翻译数量呈几何倍数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胡泽、乱译、抢
译、抄袭等现象,译界再次记起了翻译批评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其中翻译批评主体的问题开始成为众
多译论者谈论翻译批评时的重要话题之一,有相当数量的论证充分、视野开阔、颇具深度的论文著作发
表和出版,如刘重德的《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余光中的《余光中谈翻译》、刘宓庆的《翻译与语言哲
学》等。诸多对翻译批评的讨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强调主体的学术能力、道德修养和责任感,但
对翻泽批评主体间性问题的系统讨论据笔者调查却尚未发现,本文拟从以上角度借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
为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阐明这一论题。
要阐明翻译批评中的主体问性,首先要确定批评的主体,对于这一问题,中西译界众说纷纭。纽马克
将翻译批评的主体归纳为五种。他说:“一部译作可以有不同的权威加以批评,他们可以是公司或翻译公
司聘请的审校者;公司或部门的领导人;委托人;职业翻译批评家或批改翻译的教师;读者。”阁瑚不过他
对不懂原文,甚至根本不懂外语的翻译批评者是持否定态度的。KatharinaReiss在论及文学批评者的资格
时也持相同的态度,她认为翻译批评要求对原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进行比较,因此,只有那些既懂原语
又懂目的语的人,才能进行翻译批评,从而将普通读者排除在外13189-92。杨晓荣从翻译批评者在翻译批评
中位置的变化出发,将普通读者包括在内,把翻泽批评的主体分为三类:双语专家、译者和读者[411扣129。温
秀颖则借鉴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对文学批评主体划分方法,将翻译批评主体分为读者、专家、学者和
[收稿日期]2009--02—24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YY009
【作者简介】宋晓春(1976一),女,湖南花垣县人,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朱健平(1967一),男.湖南攸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