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词赏析解读代悲白头吟
代悲白头吟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我们在上次讲了“沈宋”,尤其重点讲了宋之问,他那种杰出的诗歌天赋,还有他那令人感慨又值得警醒的人生。因为无休止的欲望,因为要向上爬,这个本来天赋绝伦的诗人,最后不仅丧失了一个士大夫的品格,甚至丧失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这就让我觉得他的诗、他的人生特别具有典型的意义,尤其能给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提供警醒、提供启示、还有启迪。我们讲了宋之问的劣行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捧溺器,这是为了攀附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二是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甚至最后出卖了自己的恩人张仲之,导致张仲之为之满门抄斩;第三个令人发指的就是为了夺自己的外甥刘希夷的那首著名的《代悲白头吟》,而最后谋诗不成,竟然谋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刘希夷的那首名作——《代悲白头吟》了。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歌行,诗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有关这首著名的《代悲白头吟》,我们知道有很多焦点话题的争论,其实都和它有关。第一个焦点话题就是,我们在讲宋之问的时候提到的,宋之问到底有没有因为这首诗去谋杀自己的亲外甥刘希夷?像《旧唐书》这些正史里头明确记载到,刘希夷才华出众,却年纪轻轻,还不到30岁就被奸人所谋害。当然正史中并没有说到刘希夷具体被什么人所谋害,也就是说这个奸人到底是谁正史中并没有答案。而通行说法,宋之问因为夺诗要谋害自己的亲外甥,这个说法来自于《唐才子传》。于是为宋之问辩诬的很多后来的学者就认为《唐才子传》只不过是一个笔记性质的作品,不是正史,所以论据不足。但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像《全唐诗》在《诗序》里提到刘希夷被害,被奸人所杀,虽没有定论但也补充说道:“或云,为之问所杀。”也就是说宋之问是有着巨大的嫌疑的。而《全唐诗》中收录的这个宋之问就有一首歌行体的《有所思》,全诗跟这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几乎是一模一样。只有一句,或者说一句中的三个字不同。也就是第三句,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写作“洛阳女儿好颜色”;而宋之问《有所思》写作“幽闺女儿惜颜色”。这样的并列的两首诗,其实也可以形成一种无声中的证据链。当然还有学者考证,宋之问的年龄有可能比刘希夷还要小,所以反正这件事不可能。其实这也难以成为证据,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人的辈分排行和实际年龄的大小,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有可能宋之问的辈分是舅舅,但是他的年龄却有可能稍低于刘希夷,这完全正常。在即使在现在的农村,更不用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小年龄大辈分的事,那是屡见不鲜的。而宋之问的年龄基本和刘希夷相仿甚至略小一点,更容易看出他的年轻冲动,反倒让人觉得他的夺诗杀人更有可能。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所有为宋之问辩论的,为他辩诬的,基本上只能提出怀疑前此说法的各种论据,但并不能提出为宋之问洗白的论据来。所以你不能证明他是凶手,但同样你也不能证明他一定不是凶手,所以这就成了一个千古谜题。而我们在上一次专门分析宋之问的他的心路历程的过程中,也讲到,当他的人格沦丧,做人的底线被突破之后,我经常说底线被突破之后,紧接下来就是不停地秀下限。所以我们固然觉得宋之问因诗谋杀自己的外甥,甚至还以“土囊压杀之”这种残酷的手段太匪夷所思,太不近情理。但是当我们从“急切”到“胆怯”这些核心字的分析;从他的贪婪、他的奉迎到他人格的沦丧,看到他做人的底线被突破之后,我想那种可以秀出人性下限的事情来,也就未尝不可能啦。反过来说,我们这一讲重点不讲宋之问,我们要说的是刘希夷,不论凶手是不是宋之问,刘希夷的命运都让人感慨,都让人扼腕叹息。不论是正史《旧唐书》,还是《唐才子传》,还是《全唐诗》,包括当时乃至后人的很多文人笔记,对刘希夷的才学,以及他的早夭、青春早逝,都充满了叹息。那么我们就要谈第二个焦点话题,就是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儿?为什么让宋之问、甚至刘希夷自己都为之扼腕叹息?像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里就记载说,刘希夷创作了此诗之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