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月郑经失去大陆后来台
* * * * * * * * * 台灣歷史與文化鄭氏時期 * 鄭芝龍(1604年~1661年),號飛黃,小名一官,有飛虹將軍的稱號,中國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朝末年以中國南部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兼海盜,以所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一官黨」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 父鄭紹祖為泉州太守葉善繼的庫吏。鄭芝龍弟三人:鄭芝虎、鄭鴻逵、鄭芝豹。 1624年顏思齊欲謀九州、覆德川幕府,事機洩露,駕船出海,航向臺灣,入笨港(今北港)築寨耕獵,安撫原住民,後其泉州兄弟相攜來臺,閩南地區窮苦人亦相繼登臺,多達三千餘人。三金一牛→移民臺灣。「三金一牛」就是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讓福建饑民數萬遷徙至笨港墾荒。 天啟五年(1625)顏思齊因傷寒病死諸羅山,鄭芝龍繼為首領,從事海盜行為擴及大陸沿海及暹邏,富甲一方。中國學者認為鄭芝龍少年時曾為李旦姣童,獲得寵愛而發跡。李旦去世後留給鄭芝龍大筆財富,為鄭芝龍合併當時台灣暨有的其他漢人勢力,及從大陸上招收新的勢力到台灣,創造了條件。定居大陸沿岸→橫行臺灣海峽 明朝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由厦門攻銅山,福建巡撫熊文燦採納泉州知府王猷獻建議招降芝龍,任命為海防游擊。其後奉命靖海,先後滅楊六、楊七、褚彩老、李魁奇、劉香等海賊有功,於崇禎五年升任福建參將。 * 1644年,清占北京,南明繼續抗清。鄭成功為明末名將,初名福松,回國後名森,字大木。1624年(明天啟4年)8月27日生于日本九州平戶,是鄭芝龍之長子,母為日本田川氏。 7歲時回到泉州。15歲入南安縣為「秀才」。18歲與董夫人結婚。次年生長子鄭經(乳名錦),及長到南京入太學,後由芝龍安排見隆武帝。明隆武帝(唐王)對鄭成功極為讚賞,授言:「朕以無女可賜妻與你為憾。 應勿忘朕、盡忠義」。 賜國姓朱,名成功,自此尊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桂王即位後,鄭成功持續抗清「延平郡王」,派施琅、洪旭至南澳招兵。 西元1659年,鄭成功不幸兵敗南京,便退守金、廈,由於金、廈腹地狹小,鄭成功便派鄭經留守金門、廈門。決定攻取臺灣作為「反 清復明」根據地。 1661年清順治皇帝逝,在國喪期間軍事行動暫停,北方的軍事壓力驟減,讓鄭成功得以渡海進攻臺灣,當時荷蘭已統治臺灣37年,為保持在東南亞的經濟利益,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屬大員商館長官揆一決意堅守,等待外援。 歷時8、9個月,1662年2月逼荷蘭投降。 * 清軍南進包圍福建,於1646年八月將隆武帝捕擄,以授官職為條件促鄭芝龍投降。雖經鄭成功反對,鄭芝龍於同年十一月答應投降。但是清王朝背信反將鄭芝龍送往北京幽禁,其妻田川氏則受清軍凌辱而自盡。獲知此噩耗,鄭成功在孔子廟前燒卻象徵士大夫的儒巾及儒服,立誓曰:「即日起,決心不做讀書人,要做一個軍人,為君國及父母報仇」。得知隆武帝死亡的訊息,逃亡在廣西的桂王於1647年即位,並改國號為「永曆」。 * 鄭成功在中國各地漸失敗,遭到清軍圍剿,碰巧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通譯「何斌」捲款潛逃到廈門,何斌獻上海圖,並向鄭成功說明進入台灣的水道,鄭成功遂決心攻打荷蘭人取台灣。何廷斌獻臺灣水道圖、臺南附近潮汐變化狀況、要塞結構圖及荷軍兵力部署等情報,使鄭軍的軍事行動增加成功。 臺灣沃野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買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 一、台灣為先人故土。 二、沃野千里、地形險阻、進可攻、退可守。 三、荷人守兵弱,攻取容易。 四、台灣人民均為炎黃子孫,傾心相應。 鄭成功發表文告,準備攻台: 「大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苟延安樂。」 從以上文告可知,台灣在當時鄭成功的心中,是「海外」的「不服之區」,而非中國的版圖。 鄭成功將金門與廈門交給鄭經,自己親率四百多艘船艦,及二萬五千將兵,於1661年4月30扺台南鹿耳門。鄭成功先攻打防守力較弱的普羅民遮城,再進一步攻打熱蘭遮城。荷蘭的守軍不多,卻死守熱蘭遮城九個月,派往巴達維亞的救兵船,卻因荷蘭將領叛逆而耽誤,使荷蘭守兵不敵鄭家軍,最後開城門投降,經8個月的台江攻防戰,1662年荷軍退出台灣。(荷蘭人認為對鄭成功不是投降,而是談判) * 2月1日(永曆15年12月13日)下午,荷方代表帶著那份18條的和約,鄭方代表帶著那份16條的和約,來到熱蘭遮城旁的稅務所,各按本國的禮儀舉行誓約、簽字、蓋章的儀式,然後互換條約,完成和談換約的手續。下午8時,荷方代表回到熱蘭遮城,帶回鄭成功用中文寫成的16條和約(荷文中譯)如下: ?1.我同意雙方面發生過的所有問題,都已經過去不再存在,而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