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英印对察隅和珞隅的侵略和领土扩张.docVIP

第三节英印对察隅和珞隅的侵略和领土扩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节英印对察隅和珞隅的侵略和领土扩张

民国时期英国在珞隅、察隅地区的领土扩张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陈谦平 珞隅包括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之错那县东部、墨脱县南部和察隅县一部,即西巴霞曲 与雅鲁藏布江下游 两大水系附近地区,东接怒江西岸的门工,西抵山南地区之卡门河流域。区内主要居民为珞巴族(Lopas),此外还有藏族、门巴族、僜人等。珞巴族在人种上、政治上与经济上均同西藏关系密切。公元7世纪时,珞隅为吐蕃王朝辖区,后归波密王统治。突郎拉山是印度和西藏的天然交界,山南为一望无际之印度平原,山北则为崇山峻岭,“唯以藏官管治不良,该地仅名义上隶属西康,实际上为半独立之野番部落”,于是,珞隅便成为瓯脱之地。 清代多称之为野人区,区内有达夫拉(Daflas,又译作打法斯)、密日(Miris)、亚波尔(Abors)、密什米(Mishmis)等珞巴人部落。珞隅地区绵延数百公里,横亘于印度和西藏边界上,因地势之高低不同,而兼具热、温、寒三带气候,因而区内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气候温暖,各种气候带的动植物皆有生长,同时出产水稻、玉蜀黍、棉花、黄豆及一部分亚热带作物。区内有闻名世界的原始森林,20世纪初,英国人发现森林内有珍贵木材,故急于攫为己有而拟大量开发。 察隅东通门工,西南为珞隅,北界八宿和左贡,南与印度萨地亚(Sadiya) 和缅甸葡萄(Putao)接壤。全境地势北高南低,梅里雪山为最高峰。境内溪流交错,流经全地区的察隅河 为雅鲁藏布江支流。察隅气候温和,降水量充足,夏季湿热,为农业区域。农产品以水稻为主,其次为茶叶、小麦、青稞、黄豆等。区内森林广布,多珍奇野兽。此外,野生药材以及鹿茸、麝香的产量也较多。察隅的主要居民为僜人。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但无文字,以结绳或刻木记事。察隅一直是桑昂曲宗 的属地。吐蕃时代就在这里设官建制。1731年,帕竹政权在此设宗,宗址在桑曲河畔的科麦(今改称古金)。清康熙年间派岳钟琪进藏,改设科麦县。由于清兵进藏多取道于桑昂,因此在此设立台站弁兵,后来并归于乍丫(今察雅)。后来,清王朝将江卡、贡觉、桑昂、察隅4地赏赐给藏政府,“藏方乃派官分驻桑昂、门工、察隅等地,征收粮赋。”后改为桑昂曲宗,并设置宗本2人(一僧一俗)协同管理政务。 一.民国初期英国对珞隅、察隅的入侵 察隅首镇为日玛(Rima,今称下察隅),由日玛沿察隅河南下,依次为松古、沙马和瓦弄。瓦弄以下约35公里即为印度阿萨姆邦领土。察隅没有实行土司制度,喇嘛寺庙也仅有墨姑寺等两座。“土民无特殊势力,一切均受藏官支配。协敖 照例由藏官委派,民间对此也没有若何反响。” 人民虽信奉喇嘛教,但宗教观念并不十分浓厚,相反,由于地方偏远,本教 的影响却较大。察隅的居民喜欢经商,故被称之为“察瓦绒巴”,其足迹遍及云南西北部与康定、昌都等地。尤其在门工地区,察隅富商尤多,且与滇商关系密切。察隅居民经商的原因在于这里交通方便:东往门工需花费13日路程,往盐井需21日路程;北至昌都需18日路程;南至印度的萨地亚则仅需要12日路程。由于从萨地亚经察隅进入昌都相对便捷,英国人将此处视为深入康藏腹地的大门。 英国自20世纪初获得了对喜马拉雅山区中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的控制权后,亦计划在阿萨姆地区向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的东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扩张。1907年9月,阿萨姆副总督哈尔(Lancelort Hare)向印度总督明托(Lord Minto)明确建议,突破1873年《孟加拉东部边境章程》(Bengal Eastern Frontier Regulation)所划“内线”的限制,允许阿萨姆助理行政官诺埃尔·威廉逊(Noel Williamson)率领军队进入珞巴人居住的珞隅、察隅地区。他主张废除阿萨姆阿洪人向珞巴人交纳的“颇萨”、向珞巴人征收人头税和户籍税。由于害怕引起俄国和中国的反对,英国印度大臣莫莱(Lord Morley)没有批准这一计划。 英国强迫西藏当局签订《拉萨条约》后,为了防止英国对藏东南的侵略,清政府加强了西藏的边防,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以加强对西藏东南地区(包括门隅、珞瑜和察隅)的管理。1909年,清政府派川军入藏。次年,赵尔丰上疏清廷,请求将江卡、贡觉、桑昂、察隅4地从西藏手中收回,改土归流,完粮纳税,并建议同藏人在江达划界。清政府饬令外务部同驻藏大臣联豫会商查处,但联豫不同意赵尔丰的建议,藏政府也多次上疏,呈请将江卡、贡觉、桑昂、察隅4地仍划归藏属。赵尔丰乃率军赴贡觉,召集各处头人,询问他们愿意归属何处?“头人们均指称藏官苛虐,甘愿改流,于是为之设官。” 1911年,清政府照准赵尔丰之议。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赵尔丰在波密平乱时,曾率川军进驻察隅,并派程凤翔带领千余士兵从白马岗(今墨脱)南下到日玛和瓦弄一带。 据《藏边划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