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制药工艺学课设.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制药工艺学课设

《制药工艺学》课程设计 复方川芎缓释片的制备工艺 姓名: 许朝萍 班级: 制药091 学号:3090822011 目录 一、目的意义··································2 二、该药物该剂型的基本情况····················3 1、川芎 2、川芎挥发油 3、剂型介绍 三、工艺路线··································8 1、川芎缓释片的制备工艺路线图 2、川芎缓释片的制备工艺详细描述 四、讨论······································13 1、提取挥发油方法的选择 2、萃取条件的选择 3、缓释制剂的选择 4、包合物制备方法的选择 五、展望······································15 六、参考文献··································16 一、目的意义 《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综合运用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合成、制药工艺等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具有对化学药物和中药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目的: 1. 以理论课堂上讲解的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基本方法、药物工艺路线的评价与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设计川芎缓释片的制备工艺路线(以挥发油入药)。 2. 通过实现设计川芎缓释片的制备工艺路线,掌握考察和选择工艺路线的基本技术。 3. 通过设计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意义: 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了解了中药川芎、川芎挥发油的相关内容以及中药的工艺流程。 2.对川芎缓释片的制备工艺路线的设计,我了解了缓释片剂的制备过程,还了解了缓释片的分类,以及缓释片所用的辅料。 3.学会了解决路线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以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该药物该剂型的基本情况 1、川芎 1.1 川芎的简介 川芎(英) Szechwan Lovage Rhizome   别名 芎穷、小叶川芎。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茎直立中空,表面有纵沟。2~3回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5对,卵状三角形,羽状全裂;叶柄基部呈鞘状抱茎。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3~6,伞幅7~20;小苞片线形;花梗10~24,花白色。双悬果卵形。花期7~8月,果期9月。   栽培主产四川,江西、湖北、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已引种成功。   采制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膨大,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茎苗及泥沙,晾干或炕干,撞去须根。 性状 根茎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l5~7cm。表面深黄棕色,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上端有凹陷的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瘤状根痕。质坚实,断面类黄色,散有淡黄色油点,形成层呈波状环纹。香气浓,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 药理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中医药理论认为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常用于内服,主治头痛眩晕、风湿痹痛、胸肋刺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寒痹痉挛、痈疽疮疡以及产后瘀阻腹痛等病症。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川芎提取液对抑制白血病细胞有一定作用;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制剂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尤其是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川芎中所含有的川芎嗪、阿魏酸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可扩张冠状动脉,增进冠脉流量,缓解心绞痛,并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川芎中所含的川芎内酯有平滑肌解痉和抑制肠肌、子宫收缩等作用;川芎制剂还具有抗放射线作用。 1.2.3 含氮化合物 主要有川芎嗪、三甲胺、腺嘌呤、腺苷、胆碱、尿嘧啶、1-乙酰基-β-卡啉、1-(5-羟甲基-1-丙基)-β-卡啉、L-缬氨酰-L-缬氨酸内酰胺、异亮氨酰缬氨酸内酰胺等。其中,川芎嗪又名川芎1号碱,作为含氮化合物的一种,是川芎中最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约占生药含量的0.1%~0.2%,化学名称: 2,3,5,6-四甲基吡嗪,分子式C8H12N2 ,分子量136.20,无色针状结晶,熔点80~82℃,沸点190℃,具有特殊异臭,属于吡嗪类生物碱。有吸湿性,易升华,溶于热水、石油醚、氯仿、稀盐酸等,不溶于水。川芎嗪主要有盐酸川芎嗪( TMPH)和磷酸川芎嗪( TMPP)两种形式,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从川芎提取物中获得了川芎嗪单体,现已可人工合成。此外,川芎中还含有洋川芎酮、松柏醇阿魏酸酯、脂肪酸甘油酯、维生素A、蔗糖等。 2、川芎挥发油 2.1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川芎挥发油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