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2_.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2_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2_ 实用类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2 参考阅读(略)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一直 ̄活到9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 “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   19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选自《读者》2007年第九期)   19.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分)   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4分)   21.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6分)   青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这条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