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白居易诗四首 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居易诗四首 教案

白居易诗四首 教案 7白居易诗四首 剖析 轻 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一路上飞扬跋扈任骄横,雕鞍肥马返照空中飞尘。请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人们都称呼他们是内臣。佩红绳大印的都是大夫,佩紫带印绶的全是将军。带夸耀神气去军中赴宴,一帮人骑着马涌动如云。意气:神态。内臣:这里指宦官。按唐代的官制,宦官属内侍省,因在宫廷之内伺候皇帝,故称内臣。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远远超出他们本职之外,也有正式被任命为外廷职务的,有的还被授予高级武职。朱绂(fú)、紫绶(shòu):绂、绶都是官僚系佩玉或印的丝带。唐代官员所佩绂、绶的颜色是因官阶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朱绂、紫绶是高级官员的标志。大夫、将军:指高级的官和武官。夸:夸耀。军中宴:指禁军中的宴会。唐代中期,禁军分为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六军,其统帅权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因此他们去赴“军中宴”便自以为很得意。] 开头八句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这些宦官居然都佩带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杯里壶中溢出各种美酒,盘盛碗装罗列海味珍。水果吃的是洞庭的名橘,鲜切的鱼片带天池鱼鳞。吃饱了心满意足闲中坐,喝醉了精神亢奋发噪音。樽、罍(zūn)(léi):古代盛酒的器具。九酝(ùn):《西京杂记》:“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zhòu),一日九酝,一名醇酎。”这里泛指醇酒。水陆:指水产、陆产的各种食品。八珍:指珍贵的食物。擘(bài):用手把东西分开。洞庭橘:江苏太湖洞庭上出产的橘子,是远道运的新鲜水果。脍(uài):细切的鱼、肉食品。天池:指大海。鳞:泛指鱼类。心自若:心里很自在,很舒服的样子。] 接下的这六句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宴会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今年江南可是遭了旱灾,衢州的饥民已经人吃人!是岁:这一年。衢州:今浙江衢县一带。据历史记载:元和三年冬至四年三月,江南大旱。当时白居易和翰林学士李绛,曾上疏请求减免租税。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8226;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家赏评 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游国恩等《中国学史》第四编,人民学出版社1963年版)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袁行霈等《中国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是花吧,可也不是花;是雾吧,可也不是雾。]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非花”“非雾”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从后二句的补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喻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夜半,天明去。[半夜里,它从黑暗中悄悄临,天刚明,又在晨曦中飘然离去。] 这二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如春梦”看,明显的又不是说梦,“梦”原也是一比。这里“”“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再生发出两个新鲜的比喻。 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时候,仿佛如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几多时,去了以后,却像那早晨飘飞的云雾,全无从找寻它的去处。几多时:时间短促。一作“不多时”。觅:找寻。] 尾二句实在又是比喻。以“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