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窦桂梅: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海石榴.doc

窦桂梅: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海石榴.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窦桂梅: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海石榴

窦桂梅: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海石榴 fnt size=“6”窦桂梅:对“新标”的三种误读--海石榴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7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语堂教学确也出现了可喜的改观:满堂灌、重道轻、教师中心、肢解等现象正在淡出堂。可是我们也看到,事情有朝另一个极端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在不少教师那里,一味地跟风学招,正使新标遭遇误读的窘境。这种态势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背离新标的初衷,最后断送了十多年语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 失去目的的质疑   近几年,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标的出台,教师都在自己的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同时出现的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1, 虚晃一枪,两张皮   我曾听过一堂“瀑布”,在第一时的最后环节,学生一连串提出好多问题,比如,“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中“叠叠”是什么意思?“万丈青衬着一道白银”中怎么说是“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姿态只是倾听,点头,态度极其和蔼。待学生都问完了之后,教师说,很好,下节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趁热打铁而要留到下节?等到了“下一节”,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就不太大了。同时让我担心的是:在下一节,热情已经冷却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很可能不再理会学生的提问,还按照自己的固有思路教学。   2, 明知故问,走形式   学生质疑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堂的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但是,我发现,好多质疑就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为疑而疑。   “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在另一节《瀑布》上听到的发问。学生根据平时教师引导的习惯,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为什么写瀑布?”“怎么写瀑布的?”“瀑布是怎样的情景?”其实,这样的质疑纯属明知故问,是服务于老师的思路的。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看到题目,如果感觉吸引人,就会很自然地阅读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便有,我也只能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不是坐在那儿傻想。   3,水上浮萍,不到位   高质量的“问”,应当是开的斧子,深耕的犁杖。学生质疑水平的不同,其实正反映了教师教学和引导能力的高下。如果学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上,我们教师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的问题,不应该成为堂质疑环节的重点。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还说 《瀑布》。有些学生质疑:“白银是什么东西?”“我没见过珍珠,珍珠是什么?”这些问题,作为四年级学生,应该事先查字典或者用其他办法解决,教师不该为它们消耗太多的堂教学时间。学生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远望,仿佛千丈青衬着一道“白银”?这里作者怎么不形容是“珍珠”?而在近瞧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是“一座珍珠的屏”呢?   要理解这些诗句,教师就须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远望瀑布,灰白颜色,而且色泽发乌,不透亮,就像白银一样,一种朦胧模糊的美。当近在眼前,瀑布一颗颗水滴宣泄下,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五光十色,像一座珍珠的屏,美丽极了!这样,质疑才能达到应该有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堂上学生理解的时候说的“白银比白色好听”的层次上。   4,千篇一律,不可取   在实践中,好多老师设置质疑环节的最终结果是教学以失败而告终。回顾自己,我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质疑,我跟着跑。教师放弃了主导作用,而且教材被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问题,以至于“整体感受”、“圆融之美”成为遥远的童话。   《瀑布》,这么短小优美的一首诗,学生却提出那么多、那么碎的问题,让老师一一解答。我想,这绝对不是叶先生希望看到的。所以,我觉得,这篇不必质疑,一旦质疑,诗的神韵就“散”了。应当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反复感受瀑布和作品的整体美,即便对个别的词语理解也不必“较真儿”。无论如何,对于语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受”永远比细而碎的“懂得”更重要。   二、 场面生动的爆棚和学生心动的缺席   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不,“看”了十几节。但见一个个年轻人站在讲台,犹如演员一般:他们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精彩纷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吸引了听教师的眼球。热闹之后,曲终人散,回味所见所闻,个人感觉大多是生动而不是心动。   《棉花姑娘》一,教学形式很丰富,唱、演、读、猜,一应俱全,学生也很开心――开心得都有些不合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